国学启蒙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卢月贤
[导读] 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性格、情趣、品质、修养、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价值
        卢月贤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性格、情趣、品质、修养、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反复倡导及落实,小学对道德教育的实施也越来越关注,其教育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内容也越来越全面、深入。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经典形式,是包含了多个朝代的多种文化、学术的完整体系,通过国学启蒙教学来开展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小学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国学启蒙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价值,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及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改进教学措施,以提升小学德育质量及效果。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道德教育;小学
        引言: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这个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及成长中使他们多一些自律、理性,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小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对于家长、学校来说也就减少了很多的麻烦,降低了教育压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同为小学教育的内容,但是道德教育却不能像文化教育采取同样的方式,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引导小学生的认知。国学经典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及丰盈的精神追求,是我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在此视野下开展道德教育比单纯的强调道德理念及规则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认可。
        一、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一)奠定真善美认知基础
启蒙教育的思想最早提出是在国学文化之一的《易经》中以“蒙以养正”四个字进行诠释,体现了对认知不成熟的小学生给予早期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认知的理念[1]。这就如同建筑领域的打地基,基础打牢固了,后续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基础不牢固,后续的工程质量会难以保证。启蒙教育就是小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打地基”阶段,比如,生活中需要小学生了解基本的礼仪,对父母要孝敬,对老师要尊重,对同学要爱护等等;学习中小学生要遵守基本的规范,上课不能迟到,课堂不能乱动,作业要按时完成等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中向学生宣传的“真善美”认知。如果这个认知的基础没有奠定好,小学生对师长不敬、对学业浪费、对弱者鄙视甚至欺凌,这样的开端将扼杀小学生的优质潜力,将小学生引入消极甚至罪恶的深渊。国学启蒙教育便是通过世世代代传承的优秀文化思想来引导小学生了解何为“真善美”,奠定良好道德观念的基础。
(二)减少社会浮躁文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多层次、多元素、多维度的,将整体文化划分为两部分,一种就是适应所有时代的传统文化,譬如国学经典,这部分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洗涤依然散发着光芒,是整体文化的核心;一种就是当下时代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一般是短暂的,形式新颖、有吸引力,但是缺乏内涵,甚至摒弃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是这种另类总是会得到年轻人、小学生的喜爱,被认为是时尚、新潮。比如,教育领域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问小学生将来最想从事的行业是什么,没想到很多小学生回答是“网红”。在他们的眼中,“网红”代表着名气、娱乐、金钱,手机的普及让多数小学生都过早的接触了一些社会浮躁的现象,甚至不少小学生都参与到“网红”大军中,他们学习成年人的营销方式,扮丑、卖萌、吃各种奇怪的食物,却失去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纯真,该肩负的学习责任。这种文化显然对小学生成长及社会发展无利,而国学启蒙教育的开展可以给予小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减少社会浮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二、国学中的德育内容
(一)爱国教育
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需要人民真心的爱护它,齐心协力的建设它,这也是一个国家得到发展、壮大的根本,国学文化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是各个朝代都需要宣扬的,爱国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最为明显。《论语》中有一句“志士仁人”,这里的“志”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的就是仁爱百姓、保家卫国,这种志向可以促使小学生奋发学习,养成坚韧努力的品质。此外,儒家思想中还倡导“修己以安百姓”的观点,意思是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关注他人、国家、民族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志存高远,心中慈善。爱国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爱国情怀、仁爱之心,促使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强国目标,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二)理想教育
理想是促使人类探索、进步、拼搏的动力,理想教育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学习的意义,也可以引导小学生修身养性,理性的看待自身及社会的发展。国学文化中涉及理想方面的主要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中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中对人格理想的解说与儒家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儒家提倡“君子”行为,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仁爱思想和孔子所在朝代的社会动荡有关,孔子看到动荡的形势提出以仁治国,所有人都遵守道德规范,方可创建太平盛世,这种思想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树立理想的时候不要过分在乎自己的利益,还要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而道家思想讲究无欲无求,清静自然,所有人都没有欲望,自然也就不会有纷争。由此可见,根据现实分析,儒家思想更适合社会发展的理想,道家更注重自身人格的理想追求,在开展国学文化时需要采取“儒道互补”的方式。
(三)礼仪、道德规范教育
国学文化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规范,这些对小学生基本素质、修养、日常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价值[2]。比如,《弟子规》中“入则孝”一篇讲到“父母呼,应勿缓”,意识是父母有事召唤,需要及时答应,而现在的小学生往往是父母千呼万唤,他们充耳不闻;“父母命,行勿懒”的意识是父母交代我们做的事,必须尽快完成,不要因为懒惰耽搁,而这种懒惰的行为是当代小学生在家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此外,还有“长者,幼者后”这一部分内容讲的是无论吃饭还是入座或者离开,都需要以年长者为先,以示尊敬,这在人际交往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当然,国学文化中关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内容还有很多,这些都可以作为德育的素材。
        三、国学教育的德育路径
(一)重视小学生德育需求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需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开展,比如他们的爱好、心理等等,需要使用他们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对此,首先要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等选择合适的内容及方式。比如,低龄段的德育内容需要和高龄段的德育内容有所差异,以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学方式不能过于枯燥,需要添加一些趣位元素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其次要循序渐进,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在成长期间,道德观念除了受到德育的引导,还受到周围环境、人物的影响,比如父母、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同学的行为和思想等等。因此,德育教育需要构建良好的环境来慢慢熏陶小学生,同时从孝敬父母开始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逐渐过渡到敬重长辈、领导,再逐渐让他们认识到友爱兄弟,由浅入深。同时,作为德育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修养、魅力为小学生树立榜样。
(二)内容挖掘及观念转化
   国学文化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于道德教育,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它是一种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国学文化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携带着当时社会的人文思想,虽然多数思想观念并未过时,但是有一些极具时代特色或者比较极端的思想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3]。因此,选择国学内容需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完全复制。比如,《论语》中宣传的孝敬父母的美德需要继续保持,而《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等极端行为需要摒弃。此外,国学启蒙教育的一些观念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但是现代社会已然有自己的秩序,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将不符合现代社会情况的国学观念进行转化,使之成为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4]。比如,《三字经》中的“黄香暖席”一篇故事的背景是食不果腹的社会环境,而当前社会早已经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因此在学习这一篇的时候可以转化为“黄香”对父母的孝敬,传承“孝道”文化。
(三)采取恰当的德育方法
德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结合小学生的兴趣、性格及能力来选择,下面介绍的三种方法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其一,故事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对于小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可以充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以提升宣教效果,而且故事在平时被作为一种娱乐手段,能使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态度,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国学文化中很多思想都是以典型的人物故事为载体呈现,素材丰富[5]。其二,榜样法,小学生其实上进心非常强,而且乐于尝试,不服输,喜欢效仿优秀的人而期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一方面将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来促使其他学生学习,一方面对优秀学生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促使其更加奋进。其三,诵读法,国学文化中的文字描述都非常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小学生背诵能力、记忆能力非常强,合理的安排时间要求小学生诵读国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印象,日后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逐渐深入的感受其内容,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小学生知识体系,改变小学生的谈吐。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虽然当前我国的应试制度并未改变,但是从小学生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德育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养成良好习惯,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其奋斗的决心。国学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思想及素材,挖掘其内容,以恰当的手段向小学生教授,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潘虹. 德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育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 000(001):222-223.
[2]乔琳. 对学龄前盲童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 2018, 000(006):P.14-14.
[3]唐华兰. 运用国学教育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29):222-223.
[4]章丹.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14).
[5]鞠在强. 试论基于国学启蒙教育视野的小学生道德教育[J]. 新校园(学习), 2018, 000(00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