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灵饱满起来 ——对学生离家出走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杨文明
[导读] 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预防学生出走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杨文明
        湖南省祁阳县七里桥镇中心小学  426100
        【摘要】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预防学生出走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出走  诱因   思考
        昨日上网,又看到一则新闻,某某学校的五名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选择了离家出走,五个学生的家长在电视台打着寻人启事,在焦急地寻找着。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个个如花似玉、本该快乐无忧的孩童,为何总是那么轻视生命,这不可思议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采用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极端手段来漠视自己的生命?
        笔者通过对部分学生出走的调查,诱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命健康教育的苍白。很多孩子很少、甚至没有接受有关生命价值的教育,认识不到生命的价值,认识不到生命对父母、对社会的意义,把生命当成一个想扔就扔的东西。
        二是厌恶学习。由于家长、老师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精神过分紧张,一旦成绩达不到期望值,学生便会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逃避冷眼与责难。同时,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课余生活很少,学生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解脱,去追求轻松、愉悦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游乐生活。
        三是厌恶家庭,对抗教育。有的因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温暖,到社会团伙中去寻找精神寄托和归宿;有的家长教育过于简单粗暴,蛮横武断,语言尖刻,经常打骂体罚孩子,使孩子成了“惊弓之鸟”而产生恐惧心理,有的教师当众斥责,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羞辱感,觉得无脸见人。种种的诱因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社会对他的关心,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他们就会到相似的环境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共同的语言,使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变环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某件不顺心的事件就是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四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失败体验太多,迷失了自我。如今,年幼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困难时有爷爷奶奶帮,挫折时有爸爸妈妈扛,很多孩子一旦遇到麻烦、压力就自暴自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屡遭失败,而教育者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学生有力的帮助的话,则会使他们失败的体验愈积愈多,随之对自己的自信度大打折扣。
        五是社会阅历苍白,社会适应性差。家庭——学校,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孩子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之中,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很难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使得许多孩子对家长的期望,老师的经验无法辩证理解和接受,就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退缩和逃避。
        六是盲目效尤,威胁家长老师。当媒体披露因片面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学生就加以效尤。有些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得满足或者对家长老师逼问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有的对教师批评不满,对老师有意见,为了恐吓或威胁家长老师而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的学生,同在校生总数比,并不算多,但影响极大。一旦发生不仅家庭慌乱,学校紧张,社会不安。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预防学生出走事件的发生,做好出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同时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此,从学校的角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加强德育工作,丰富学校生活。
        学校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自身价值,必须首先把自身置于群体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生活目的,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在进行教育时要循循善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注意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学校要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对学校感到可爱可亲,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学生不愿意离开学校这个集体。
        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学习成绩。从出走的学生看,他们的智商一般不低,非智力素质较差。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经常帮助,耐心教育,激发信心,使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学习习惯,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积极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把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重点,兼顾智力因素的发展,扎扎实实地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3.关心爱护学生,摸准思想脉搏。
        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爱学生是做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严师,而且是学生的挚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对差生应该格外关心,特别爱护。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
        4.加强家校联系,增强教育责任感。
        任课和班主任老师有目的地进行家访,是学校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密切配合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有的老师很少家访,每当学生在校犯了什么错误,老师就让学生回去找家长,找不来就不让上课。有的家长比较粗暴,一听自己孩子犯错误了,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打,所以学生不敢找家长,老师又不让上课,学生没有办法,只好出走!老师家访,切忌告状。家长要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不要以“棍棒”代替教育。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5.加强生命健康教育,抵制各种诱惑。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上心理上都还不成熟,阅历不深,好奇心强,对事物缺乏评价判断能力,最容易受一些电影、电视和网络的影响,有的电影、电视、网络等实际上对中学生的出走起教唆作用。社会主管部门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学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组织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经常搞些读书报告会,积极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努力消除不良影响。
        6.预防为主,积极疏导。
        对于学生出走问题,固然应以预防为主,但对已经出走的学生,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应该把预防和疏导结合起来。对出走返校的学生,应加倍关心和爱护,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做好疏导工作。欢迎他们重新回到集体怀抱,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离家出走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重视的问题,它与学校教育有关,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想办法让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起来,饱满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努力配合共同经营好这一课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