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期待的精彩    ——对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前调查活动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杨静玉
[导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
        杨静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21316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并在亲身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中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前调查正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这里的课前调查,既包括让学生走进社会,对社会现象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也涵括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料。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开始重视课前调查。的确,有效的课前调查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演绎更多的精彩。
        但是,低年级学生开展调查与资料搜集活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笔者在观察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收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问题。
        案例回放:
        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问:多少同学回家认真搜集资料了?举手者寥寥无几,有的学生说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调查而没找到资料;有的找借口说家里没有电脑,不能搜集;有的干脆说忘记了,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置之不理”。老师无奈,只得请几个准备的同学发言,只见学生捧着收集到的资料从头到尾地读一遍,没有挑选,没有重点。一人读,众人听,说者滔滔不绝,听者不知所云;还有几个参与调查搜集的学生,抱着“随便应付”的态度,在记录上随意地写了几个字,完全属于应付……
        诊断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在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因此儿童从事一些调查与资料搜集工作也是必须的,但是哪些调查是必须的,应该指导儿童搜集什么形式的资料,到哪里寻找这些资料,怎样把找到的资料清楚、轻松地呈现出来,教师往往把握不好;另一方面,儿童经常会因为自身能力和视野、信息的局限,不能完成教师留下的“工作而苦恼”,觉得负担很重。所以课前调查经常会遭遇如上尴尬,这样的调查、交流草草过场,缺少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实效性低,课堂效率低下,当然,课堂上也就无法出现预期的精彩了。
        行动思考: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课堂交流,使其更具实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调查指导要细化。
        低年级儿童能够从事的调查与资料搜集工作是很有限的,教师在给儿童布置这类作业时,就不能简单地对儿童说你去调查……你去搜集……,而要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将调查与资料搜集工作理解为对生活的留心观察与整理。
        1、调查问题具体化。如教学《家乡新变化》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低年级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直接的经验,感受不到变化。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将课前调查问题具体化,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请他们谈谈这二十年来,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变化。家长忆苦思甜,像讲故事一样告诉孩子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情景,孩子感受很深,对比之后发现: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全靠祖国越来越发达、繁荣,从而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家乡的美好,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很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调查形式多样化
        有的孩子一听到调查、搜集,马上就想到搜集文字资料,其实调查、搜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学“我了解的民族”活动,活动前确实有必要让儿童搜集有关民族方面的信息,并能把找到的资料带到学校里来,告诉儿童可以在上下学路上、在家附近、商店、饭店的牌匾上,有没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走进去问一问店主,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可以了解班上同学、学校老师、邻居都是什么民族。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民族的特点,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来参加主题活动,和儿童一起交流……相信这些作业不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完成,相信不会有孩子说,我家没有电脑,查不到资料。
        3、呈现方式表格化。
        低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课前调查搜集到的东西不会记录或记录得杂乱无章,结合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优势这一特点,可以设计直观、清晰的表格让他们记录,化繁为简。在《生命最宝贵》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校孩子的近视情况,教师专门制作了一张调查统计表让学生记录。
        鸣凰中心小学近视人数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
     
        孩子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直观地通过表格里近视人数的纵向比较,强烈地感受到:随着年级的升高,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如果不爱护眼睛,说不定以后自己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二、避免不必要的调查。
        低年级孩子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课前调查时,要判断出儿童是否能理解搜集到的资料。如教学《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祖国的生日有一定的了解,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许多孩子找来了一些文字资料,什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但是就二年级孩子的水平,对找来的这些资料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儿童的能力与水平,要能正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学生能否懂得这些资料,如果儿童不能理解,那么这些“作业”完全可以不必让他们来做,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交流展示重提升
        课前调查是学生进一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那么,在课前调查之后就要给学生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展示时再次体验,真正做到内化提升。
        1、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
        一节课40分钟是短暂的,要让每个学生都一一进行展示,进行课堂交流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教室开辟一角,在课前搜集的基础上,把资料进行归类、展览,让学生相互阅读、欣赏,一来满足了学生课前调查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课前调查的积极性。二来这也是一个共享资源,拓宽视野的过程,能提高课前调查的效果。
        2、互动交流更有效。
        课堂上交流搜集的资料时,要让师与生、生与生成为真诚对话的伙伴。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同伴之间的互动,可以先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再在全班指名交流。这其中,要有耐心的倾听,也要有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认知的内化,情感的提升。
        3、教师点评重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之就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一些老师,对于学生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没有加以耐心的关注,细心的倾听,没有及时的点评,加之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学生渐渐会对课堂交流失去兴趣。教师点评可以从学生参与调查的态度、调查的形式、调查的内容、交流的效果、同伴的合作等各方面进行,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亮点”,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赏识、激励中不断前进,获得生命的拔节。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难易的变化、并且要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和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在调查、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活动——体验”,让学生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课前调查活动才能成为可以期待的精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