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香
沈阳市和平区振兴街第二小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近期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热点话题备受关注,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其学科核心素养同样也受到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如何理解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怎样使得它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生根开花”?本文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可能路径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热点话题为我们提出了新时期全新的育人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在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在辨析 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视角探讨其实现的可能路径。
一、素养本位下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辨析
要理清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需要从核心素养本身说起。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普遍、最本质的素养,它不同于既成“素 质”,也不同于普适性能力,更不同于从具体实践操作中呈现出来的技能、技巧,它是一种具有生长力的、不断丰富、不断优化、可教可学的动态、立体式的素养。核心素养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所涉及的内涵既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基本一致的定义,基本包含了儿童在语 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人文素 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基本涵盖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求学生在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方面应获得的基本知识、基础学力和综合素养,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关于“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实现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路径
1.探求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目标,想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首先,学校得有属于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自己的模式,即确立核心 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育人目标,探求属于自己的课程育人理念和方向,也就是说,要把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 起来,有效整合优化,形成体系。核心素养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可加以规划,界定其架构、选择其内涵,使之具有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意向意义。其次,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于学校的育人目标还在于“转化”。首先是内容的转化,即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领、引领、深领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一转化过程绝非单一的、浅层次的转化,而是向着尽可能的广度和深度转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非单单表现在国家课程或者地方课程上,校本课程也应当是题中应有之意,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第二,明确课改价值、引领课改方向,以课 改推动学校的教育转型,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 素养的引领作用;第三,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为依托,探求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和方向,把 人”真正置于课程的正中央,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的深领作用。其次,这一转化还应当有前 提和基础,这一前提和基础就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即在尊重学校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把握学校教育教 学基本原理,重视对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矛盾关系的关注和研究。
2.落实课程目标:构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框架
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整体结构,是改革、构建 新的课程结构的关键所在。核心素养本位下的小学语文学科要求打破以传授零散化的以知识点为中 心的灌输模式,实现“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联系, 提供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全方位的、立体式 的视野和机会,创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框架。
3“. 一体多元”课程实施理路: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体多元” 的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框架指明了要实现的课程育人目标———奠定文化基础、实现自主发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课程的实施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的育人价值, 课程整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整合的具体途径有两 条,即语文学科内渗透整合,实现语文课程“一体” 的基础性育人价值、学科间融合式整合,实现语文 课程“多元”的综合性育人价值。
(1)学科内渗透式整合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是指以主题或者单元整合 优化的形式联系小学语文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一系列“子”课程,发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 整体育人功能。 在原有单元(组)和主题的基础上, 可根据不同的主题单元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顺序调整,形成新的教学主题或单元,在这一过程中可适度增删,也可对不同教材进行跨越式整合,使内 容体系更系统、目标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教学更有效。 如在小学低学段,可根据原有课程内容调整为 拼音模块教学、识字模块教学、课文阅读模块教学, 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为中高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在中、高学段,可对课 文编排进行更加系统化的重新整合,如按照思想内 容可整合为环保篇、爱国篇、情谊篇、科技篇、惜时 篇等,也可根据写作方法整合为描写类、叙事类、说 明类等。教学时教师可以主题或单元为任务统领,先让学生熟悉关涉单元主题的同类文章,把握文本 整体特征,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典型课文为例,有机融进适合该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阅读要领, 归纳总结出此类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情 感。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不限于学生对这 一篇课文的理解与思考,可将学过的《游子吟》和 《看病》同时引入课堂,让学生体悟不同作者、不同 时代、不同题材的文本是如何表达同一个主题——— 母爱”的,在比较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 高其阅读效率,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学习内容可以从 不同的视角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这同时也是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其最大价值就 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语文课程的原生意义,真正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质,相对于零碎、分散的课程结构,这样的课程整 合能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真正奠定“文化基础”的课程育人目标。
(2)学科间融合式整合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是指以主题或者单元为基 础,打破语文学科“封闭”“孤立”的界限,将多个学 科联系起来,成为彼此重要的学习资源,实现语文 学科“开放”“多元”的课程特色,这样既能提高语文 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又能大大地促进基本知识和 基本能力转化为素养,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一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窦桂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M].课程?教材?教法,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