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周钟景
[导读]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周钟景   
        湖南省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湖南省 长沙市410000
        摘要:高中数学知识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需要教师能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最大程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原则
        
        教学改革正在稳步推行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点与灵活性,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问题解决式的相关概述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下,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该教学法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首先,较强的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该节课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其次,较强的秩序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较强的自主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思考与探究,这样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问题的难度适宜,避免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二)问题解决式的教学原则
        第一,问题启发式原则。教师需要认识到,问题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情境,加入更多生活中的元素,同时还需要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可以在分析问题时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改正错误,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
        第二,开放性原则。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真正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遵从开放性原则。首先,课堂需要具备开放性,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具备开放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当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针对性原则。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保证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首先,问题的导入需要具备针对性,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促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明确问题意图,展开认真分析和研究;其次,问题内容需要具备针对性。教师需要保证教学内容与问题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让学生可以在结局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旧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问题解决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加教学中的启发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式,那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1]。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加入更多的启发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有关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正弦函数的地方设置一些启发点,促使学生能认真思考后续知识。在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几个判断正弦函数的条件,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就意味着已经逐步进入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启发效果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提问能力,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置多个教学启发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进行调用。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大致的范围和逻辑线条,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
        (二)增加解题的灵巧度
        教师需要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之后就要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直白的教学方式;如今,教师需要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让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有趣和新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解题思路入手,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大致的解题框架,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填充,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化。
        例如,在教学有关数量积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运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而转动,切实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去理解向量的数量积与投影?它们与向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是否能够利用投影去解释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那么其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实现思维的碰撞,活跃课堂氛围。在热烈的氛围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纠正学生错误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在高中数学教学汇总,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3]。因此,教师需要从生活中搜集教学素材,避免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与实际生活脱轨的情况,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将生活现象与数学问题融合起来,让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题目原型展示出来,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会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问题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贤盛.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1):12.
        [2]赵琴生.高中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下),2019(08):80.
        [3]段立涛.高中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探讨[J].高考,2019(32):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