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霞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第一中学 4183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为迎接全球化挑战,历史学科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开放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爱国主义 教育 经济发展 历史教师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理解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以考试能出好成绩为目的,仅限于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记住历史人物和事件,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历史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事实,塑造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近来,港独事件中黄之锋之流的丑恶表演,便是以鲜活的事实提醒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时刻牢记使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完成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下面仅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大家分享。
在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十课第一目《秦朝暴政的表现》(具体内容为:表现一,赋税沉重;表现二,兵役徭役繁多;表现三,刑罚非常严苛;表现四,秦二世的统治非常残暴。)的教学过程中,当学到表现二兵役徭役繁多时,提到一个数据——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人,其中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约300万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我将2000万人口做了一个分类分析。按性别分,2000万人口中约有1000万男人,再按年龄段来分成年男子约占到三分之一,即300万人左右。这样的话,所有的成年男子基本上都去服役了,那么家中的生产任务就交给了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
这时,学生甲突然问道:“老师,小孩子也要干活吗?难道他们不用读书吗?”听到这一问题,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进行爱国主义的机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暂停了备课时预设的教学程序。然后,很认真地面向全班同学说道:“对那个时代的小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首先,我采用纵向对比的方式,从古代人民受教育的人数比例开始讲起,认识到古代的教育更多的是富裕、权贵阶层的权力。谈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的几项重要的教育举措——扫盲运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然后,再横向对比当今社会中东、非洲那些战乱或贫穷国家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秦朝的普通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上学,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这时,又有学生乙提出了他的困惑:“老师,孔子时不就有“有教无类”了吗?平民不是也可以接受教育了吗?”我肯定了他的观点,然后再告诉他,那时的学生是要交束脩——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费。一般的家庭连饭都吃不饱,更没有能力去支付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昂贵的“学费”;何况,稍大一点的孩子的去帮着大人干活,也没有时间去上学。
当我把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学生们频频点头,深受触动。看到这种情形,我顺势点出:“同学们,我们现在能够专心致志地在教室里安心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没有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安定、团结,哪里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更何况我们国家即将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
学生们,“哇”了一声。
教师:“是啊!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美好每天靠你们去创造。”
孩子们非常激动,有的学生甚至握起了拳头,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
这堂课由于这一插曲,未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留下了“楚汉之争”这个小尾巴。但我并未感到遗憾,甚至还有点小庆幸。感谢学生甲提出的问题,为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机会,有效利用课堂生成问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地体现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及价值。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而青少年是-个国家的未来,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强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作为历史学科的老师,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培养新形势下新一代的接班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当前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为迎接全球化挑战,历史学科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开放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1.何承亮. 充分利用"三个课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1995.
2.寇萍萍. 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