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语文课堂拓展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华丽艳
[导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意跨领域的学习


         华丽艳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马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意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过程  巧妙拓展   适度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教学中的“拓展”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所谓“拓展”,就是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不可否认,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的容量。然而,我认为在追赶流行,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静下心来,理性地对当前阅读课堂的拓展热作一番审视
一、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不遗余力,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母亲形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啊!母亲不顾一切地扑过来,跪倒在儿子跟前,紧紧抓住儿子双手,苦苦央求儿子所说的那番话,以及那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         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亲身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读懂母亲的不顾一切,深刻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这句话后,出示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关片断:“……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当学生理解了这份厚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
         二、在教学过程中拓展。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以外的与教学无关或者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不当,可能就会破坏教学秩序,反之,则有可能让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前年,我参加东海区举行的行政课堂教学比赛。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向命运挑战》一课中,让学生简单介绍文中主人公霍金的事迹时,一位男生怪声怪气地说:“我知道霍金近来正在与老婆闹离婚!”周围的同学与听课者便哄堂大笑起来,此时我也一下子乱了阵脚。

片刻,我便安定下来,很平静地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他说:“我是昨天从网上看到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能够利用网络帮助学习的好方法,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于是,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一切并不在我预设之内,但在我的干预下,适时地加以引导,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并且让课堂教学的拓展精彩、有效。
三、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四.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我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著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                  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                  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