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菊
昆明市宜良县陈家渡小学
一、背景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在人教版第四册《蜘蛛开店》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在新课程指导下,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语文之源——生活。
二、主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案例描述
《蜘蛛开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0课。本单元的4篇故事指向一个主题——改变。 《蜘蛛开店》是一篇童话,围绕“改变”,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简单,一波三折,内涵丰富,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是我在2019年5月参加昆明市课例大赛的课赛案例,此案例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我结合学生实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根据示意图讲一讲故事;二是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三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迎难而上、不退缩的美好品质。在本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
课堂片段:
师:故事还得从蜘蛛为什么开店讲起。
这时候老师开始指导读第一段,结合词语卡片“寂寞”,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创设蜘蛛一个人在家的孤单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蜘蛛的寂寞之感。
师:因为 小蜘蛛太寂寞了,所以它打算开一家商店。那它一共开了几次商店,分别卖什么结果怎样?
第一次开店出示:“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功夫,终于织完了。”
师:河马有什么特点?(嘴巴那么大)(课件出示河马图)接到这份生意,蜘蛛感觉怎么样?(口罩好难织,用了一整天的工夫)
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出蜘蛛给河马织口罩的艰辛,开口罩店的不易。读“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蜘蛛,当你看到顾客上门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当自己看到来的是河马时,又会是怎样的心理,引导学生读出蜘蛛看到顾客时的欣喜及看清是河马后的失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扶-导-放”的形式,重视朗读指导。蜘蛛第一次开口罩店是老师导读理解,后面两次开店则是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和黑板上的思维导图理清故事的情节。当读到“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引导学生带着动作读,以动作带动声音,读出惊讶的语气。读“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时,读出顾客的出人意料。
师:蜘蛛连续开了三次店分别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什么共同之处了吗?
生:就是什么织起来简单就卖什么。
师:只图简单,所以三次开店都没有成功,说明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生1:蜘蛛的想法总是变来变去,一会儿卖口罩一会儿卖围巾一会儿卖袜子。
生2:因为它遇到的顾客都很特殊,当它遇到困难就选择了退缩。
生3:简单的选择改变所卖的商品。它并没有想过要怎样卖才既不累又能获利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每一个学生的说法都很在理。)
师:从蜘蛛的想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蜘蛛对于卖什么的想法一直很简单。怎么卖也很简单。你们知道蜘蛛的招牌是怎么写的吗?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蜘蛛的招牌也有问题,那就是不管卖什么都是按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收费,还是按照每位顾客付一元钱收费吗?
这个收费问题以抛出来也就回到了实际生活,学生的思维顿时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说口罩可以按大小收费,围巾可以按长短收费,袜子可以按数量收费。这时候学生们俨然成了一个个经商高手,绝妙的主意似泉水喷涌而出。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这些非常符合生活实际的想法感到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所以到后面复述故事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感知故事,并在学完每一个小故事后,让学生讲一讲这个小故事,为后面讲完整故事做准备。学生在复述整个故事时,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和表格,最后学生戴上这些动物的头饰分别扮演蜘蛛、河马、长颈鹿和蜈蚣,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他们仿佛就是童话故事中的一员,真正走入情境,获得体验。在堂课上,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是为适应生活而服务的,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本案例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买卖东西是生活中的场景,富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向语文学习中来,以便能较好地做倒“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学以致用”。
案例中假如你是蜘蛛你会怎样收费?学生之所以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收费标准的,就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故事中的蜘蛛连开三店,都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它迎接的顾客都各有特点。案例中,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想象续编故事,如果蜘蛛还要继续开店,那接下来它会开什么店呢?按照课文的发展节奏,它又会迎来怎样的顾客?学生续编的故事也很有趣,有的说蜘蛛后来吸取教训改变了收费标准,卖的商品也丰富多样,它的编织店越来越红火,后来门口还换上了招工的招牌。有的说蜘蛛来没有开店了,它又继续无聊的蹲在网上,也有的说后来它也是什么简单买什么,还是频繁的换招牌,依然已失败告终。可见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为什么蜘蛛三次开店都失败了?你喜欢这只小蜘蛛吗?”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这只蜘蛛在遇到困难时就退缩了,它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事情不能图简单,更不能半途而废,遇到挫折要学会变通的良好品格。语文反映生活,但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