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刘莹
[导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莹  
         辽宁省凌源市凌河小学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字: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  朗读技巧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在感情中朗读
         一般来说,凡是情感体验深的课文往往能读出感情,反之效果就不好。“有感情朗读”是一个结果,一味地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读好课文,例如我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指导朗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在读这句话时,你是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在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他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的说他觉得隐者真“隐”啊,在心里很佩服隐者;还有些学生则说他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在白云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然而他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理解的不同必然伴随着情感朗读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二、?指点技巧中朗读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是个较长的句子,由于学生的中气不足,读到“砸去”就没有了气力,而这个句子恰恰又必须读得坚定、有力。这时,我会适时指点朗读技巧,受到良好的效果。我告诉学生,朗读时除按短句停顿外,要在“砸去”之前换气,这样再读,就会显得很有力量,学生练习后自然体会到战士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其他如语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我再作合适的指点。
         三、品词析句中朗读
         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四、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
         1、看图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有一篇《狐假虎威》的课文,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效果很好。
         2、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的童话、寓言。学生在基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并进行适时评议,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我在教学第九册《军神》一文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分表演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沃克医生的情绪变化,刘伯承的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表演朗读后,学生自己充当评委,对表演朗读好的同学给予恰当的称赞,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在一演一评中,学生深刻领会了军神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出对刘伯承将军的由衷敬佩。
         4、创设情境的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5、想像中朗读
         想象和朗读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能让课文内容与学生想象的意象达成一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在含义。朗读者首先是作品的读者,只有把课文中的描写、叙述浮现在眼前,并用自己的感受去融合,才有可能有感情。
         《鸟的天堂》一文写“鸟儿活动”有一段话:“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技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写出了百鸟争鸣、众鸟纷飞的动人情景。这种有发展情节、连续动作等的描写,就应该引导学生纵观全貌,以动为主,动中有静,视觉想像还有什么样的鸟,他们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想象再去读这段话,随之产生相应的语感。?
         总之,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突出“读”的训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