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刘晓艳
[导读] 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



         刘晓艳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摘要: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教师要注意在情境创设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并实现对高中生兴趣的有效激发。教师要迎合语文授课的课标要求,借助各类手段实现对情境的营造,降低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整体难度。
         【关键词】 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教学内容所表述的实际事物及其背景,即一个得到“优化的环境”。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就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和境、情和辞、情和理等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感性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绪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梁启超先生曾说“情绪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情境是激活语文教学中的“传感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离不开情绪的因素。
         1.精心设计导语,抓住学生的激情。精彩的导入,是老师对学生的引入和“撩拨”,加大了学生对诗歌的“向心力”和对文章的“占有欲”,以迫切的心情、全部的精力、满腔的激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之中。特别是在抒情性文章的教学时,我们更加强调“以情动人”,把学生引入一个有利于快速进入教学境界的氛围。如在讲授《短歌行》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你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学生有回答说“奸诈”,有回答“残暴”,有回答“多疑”,我说,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的曹操出入很大,当年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先体验一下当年的战争岁月,当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可谓气壮山河啊!紧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学生立即被曹操的雄伟气魄深深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往下阅读。
         2.运用具有情感性的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教师要借助于学习的材料,特别是文学语言,诱发学生积极感悟和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

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冬季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在朗读过程中,灵活把握好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处于积极昂扬的状态,特别对文中的几个传神的动词,我均用不同语调加以强调,使学生体会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了解该文章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的意境。         
         二、提问情境
         高中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对高中生来说若是可以在高中语文课上,若是可以发起疑问甚至是挑起矛盾,这样往往高中生的参与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也是会让高中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需要注意提问情境在高中语文课上的合理设置,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若是教师的提问太宽,是没法命中疑点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虽然是让高中语文课的分为变得浓烈,其实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任何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要在适当的实际,采取合适的提问方式。如学习《赤壁赋》的时候,教师的提问需要围绕着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展开,如“苏轼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你能看出是怀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吗?”问题情境是一种在高中语文课授课中比较常见的情境模式,也是对高中生思维的一种启发。教师在运用这种情境的时候,要注意课前的教学设计。
三、情境朗读
         朗读也是在高中语文课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新课改中对此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很多课文是适合在朗读中理解和学习的。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对一些课文进行朗读,其实教师就是为了让高中生对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变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为高中生营造出更加合理的朗读氛围,朗读也是可以给予高中生更强的学习信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在高中语文课上非常值得朗读的一篇作品,其中包含着非常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适合高中生进行学习以及思考,同時在慷慨激昂的朗读中,高中生受到那种情绪的感染,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实际上高中语文课上的朗读,除了让高中生对文本更加理解以及情感上更加浓厚,也是可以促进高中生个性的激发和形成,帮助高中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意识,通常人在朗读的情况下,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为了促进高中生取得不错的朗读效果,可以在高中生朗读的同时,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也可以组织一次班级内的朗读比赛,促进高中生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形成,让高中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深入地参与。
         四、设计有思维价值和效度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情况,太易或太难的问题,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理想的问题情境。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完壁归赵的叙述,历来被人称道,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作《蔺相如完壁归赵论》全盘否定,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能辨证地看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又如,《项链》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如何?为何造成如此结局?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结尾,然后展示出来,互相交流。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景,从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精神,让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能自由发挥,使语文教学成为理性阅读,使理性思考在课堂开花结果。
         总之,高中语文课中教师需要了解到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同时在实际授课中,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教师要注意在情境创设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并实现对高中生兴趣的有效激发。教师要迎合语文授课的课标要求,借助各类手段实现对情境的营造,降低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整体难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