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二小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会学习”是六大素养之一。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积极建设主动预习的激励机制,结合不同的年段特点对课前预习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探索合理化的检查反馈评价体系,引导小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形成螺旋上升式序列化的培养过程和系统化的预习特色。
低段——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预习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信心,也可提高学习的效率。每当老师教新课时,就会有孩子兴奋地告知,这课我会读了,这个生字认识了。尤其是见别的小朋友不会自己会,就特别起劲。得到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会效仿他。这种预习的热情低年段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
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预习的好处,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跳一跳,摘得到”,减低难度,寻找途径,使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在快乐中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的情趣,提升质疑能力,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刚开始布置预习任务时,目标要明确,要求须清晰,内容应“具体化”。一年级刚接触课文时,可提出: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三遍以上,用“〇”标画要求会写的字,用“~”标识要求会认的字。课内课外,要做到及时检测与反馈,要“掷地有声”,有布置就有落实。同桌互查标记,互读课文,评价并推荐。教师课堂上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赛读课文。等到认识了自然段后,预习时标注课文各自然段的序号。学习了音序和部首查字法,用生字组词。选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晨读课带读课文,组长检查组词,评出每组“最佳”。
中段——指导方法,不断累积
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包括学习伙伴、教师、家长的指导,教师有效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引导儿童充分调动耳、眼、口、手等器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中年级时要求他们把在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记录下来,寻求解决之道。
如独立思考自己从预习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有疑问,用“?”做记号,留待质疑。课前交流已知,表扬会读书善思考者。提出问题,互相释疑或存疑,讨论最有价值的问题。再如预习时学会做批注,在触发了感受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记录或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语概括。通过课前检查和课堂反馈,展览优秀预习,树立榜样作用,选取每组最突出者为轮值组长。还能上网搜集或查阅课外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倡导图文并茂,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设立“预习资料收集本”,把相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上交批阅,定期展示,激励先进,学期末综合评比,设立奖项,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知识储备不断累积,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高段——深入思考,形成能力
高年级的预习重点应放在篇章上,字词的学习全靠预习,课堂只是点拨难点,纠正错处。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从整体着眼,认清文章体裁,初步感知内容,理清层次,感受表达主题,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课始即听写,课堂发言、汇报中,凸显亮点,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竞争机制,推选“预习小能手”,交流推广经验,集思广益。
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在预习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不可统一而语。分层安排,建立互助小组,发挥优生的监督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先让预习能力弱的学生回答预习中的问题,从而发现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不断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同学之间、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中进行预习笔记、预习卡片、预习心得的交流、展示、评价,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体现出最佳的预习效果。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形成自学的风气。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会在预习时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寻求各年段适用于小学生的预习语文的方法和检验的手段,构建科学的适合的预习方法和评价标准,形成可实行的、呈现序列化的小学生预习的方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积极的求学精神,使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