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强武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中心学校 363207
摘要:在传统认知里,人们总认为,语文学科、德育等学科是情感教育的主载体,而数学则不具备这种功能。更有人认为,数学只在中国高考制度下有用,其唯一作用就是考试拿分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数学是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自然也应作为育人的手段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体验,情感教育
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学并热爱数学这门科学的人来说,看到数学,觉得它本质上是一种有关秩序的美学,正如克里希纳穆所说——数学是无限秩序的结合。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对数学感到恐惧或厌烦呢?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似乎在课堂教学中对孩子传达了一种对数学恐惧和无助的感觉,而不是美的感觉。因此,如何让孩子与数学学习产生情感、心灵的融合,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理学习数学知识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具体地说就是如何让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催化作用,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关注学生的思维倾向、思想感悟及各种心灵感受,在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连接中,追求知识、生活、心灵的融合与丰富,促进数学知识的情感转化,以数学思想和情感滋养儿童的精神生命。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
一、言辞举止,富有情感
没有人不喜欢被鼓励和相信。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和鼓励和鼓励的话,一个亲切和信赖的目光,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引起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产生努力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记得有一次班级交流会上,我让学生随机的即兴发言,两位学生的发言我记忆犹新。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同学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觉得很自卑,我想学好,但是我又不敢问,生怕老师说我问的问题太简单,昨天晚上我有一道题不会,是老师白天刚讲过的,我不敢去问,同桌鼓励我说为什么不去试试呢?于是我去了,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微笑着又给我讲了一遍,我非常感激,我一定要学好数学。”另一位很刻苦的女同学说:“我这次的考试又没有考好,我不敢面对老师的微笑,老师,请您放心,为了您的笑,我会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有学生的这番话,还用担心他们不会刻苦学习吗?而且我觉得这种影响绝对不会只在我所教的数学一科,这也会促进他们其他科目的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虽然有的孩子学得好,有的学得差,但这并不代表学得差的孩子就一无是处,没有值得赞赏的地方。我们常说,青少年是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花朵因为其颜色缤纷、形态各异而美的争奇斗艳、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如果把他们比喻成花,那么他们有的是矮牵牛花,有的是秋海棠,有的是郁金香,有的是玫瑰花……正是因为他们各不相同,才让这个世界变得这么缤纷多彩。作为老师,我们要能够认可每个孩子的不同,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是好的教育。
二、善用教材,分层教学
教材的解读与学习主要是对数学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分析,明白本科学习的主题,学习本课学习知识。
数学课本中也包含着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因素,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感知到教材中的情感态度。老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在探索教材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疑问,而这些疑问只有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除此之外,课上的提问、引导也是有技巧的,在互动提问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把难易把握得当,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上我经常采用“分层提问和板演”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总是给他一个稍高于他自身程度的问题,让他能看明白,又不能轻易解决,当经过一番周折把问题解决的时候,学生们的畅快心情写在了脸上,的确有一种“成就感”。当然这对老师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题目的难度把握准确,还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同时要适时的将情感因素用于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合理评价,激发情感
除了课堂教学,在作业评价中,也包含着激发情感体验的机会,若是教师可以及时挖掘出来并抓住它,也可以起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比如,传统的批改作业方式就是做对的题打“√”,做错的题打“×”。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以很醒目的方式提醒学生哪些地方做错了。但是,经常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刺目的大“×”多次“拜访”,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由警觉到战战兢兢,由失魂落魄到麻木厌学。所以允许学生在未订正之前改正。如果学生改正对了,教师再打上对号,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一拿到作业本,先看自己错在那里,然后苦思冥想,自己去改正。而不像原先那样,一看到× ,就把作业本丢在一边,就不管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适当评语写上激励性的话,如: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下次改掉马虎的小毛病,你一定能成功;这道题稍微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于你这么聪明孩子,如果能好好复习一下,下次一定可以做对对吗等,给学生带来轻松、自信的感觉。学生在作业中不仅获取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对做作业都能产生一种亲近的向往。会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更加努力学习,期盼着做作业,期盼着老师的肯定,期盼着老师的激励。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被认为是一门结构化的学科,几乎没有自主创造的空间或多样化的教学技术。然而今天,大家已经普遍意识到,只要能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重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打造知情知趣的数学课堂,让孩子能在温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达到以“趣”为翅膀,天空任我翔的数学学习境界。但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促使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如此,方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玉峰.数学与思维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王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4).
[3]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教育渗透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