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王思伟,王琳,孙海燕,潘万乐
(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初中教育者应当积极投入到教学的改革当中。合作学习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深入研究并且吃透相关的内容,积极的应用合作教学模式,发挥该模式对于教学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合作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学习合作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所以接下来本文将以当前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用用策略进行合理的分析,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应用
【引言】合作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进行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优点、思考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利于学生有效分析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合作学习模式界定
由于各国研究主体的差异和实践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因此合作学习并无一个统一和确切定义。尽管各国表述不同,但是我们归纳其中共同点,综合各种研究定义可以概括出其特点:第一,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至少两人以上,才可以称为小组;第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团体形式的学习方式,但是个体能力也可以充分展现和发挥;第四,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不可缺席,教师应该充当积极的指引者和解惑者角色。通过以上特点的总结,笔者尝试得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定义,即指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课堂交流的方式,在能力水平不等的关系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一种提高课堂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学心理、竞争意识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存在问题
第一,盲目分组缺乏效果。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课业成绩而设置的。如果在具体实践中仅仅为了形式而进行盲目分组合作学习,就会丧失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课堂形式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采取这一教学方式之前,一定要对将要授课的相关课标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制定出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的方案。例如对一些难度十分大、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效果就不会特别好。因此在授课前,教师一定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刻理解,再制定适合的授课模式,切忌不可以为了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而盲目分组合作,这样预期效果没有达到,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二,小组成员分配欠考虑。小组成员分配属于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不能够因为上课座位的便利性等因素,忽视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分组过程中要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激发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小组成员分配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后再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见能力的均衡。
三、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合理分配小组
从以往的合作学习案例来看,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小组合作分工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意义,这也是不能发挥合作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具体来分析,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应结合所教学生的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科学分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以作为位置为分组的方法。虽然说这种分组的方法从速度上来分析是比较快的,但是整体的学习效率不高,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自然而然没有得到提高。还有就是部分贪玩的学生也可能借此机会玩耍,甚至对其他学生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分组原则应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让小组成员也能产生好的化学反应,让各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 教师引导不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相关的数学素养。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但是就实际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完成了分组合作的工作,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2]。很多初中生仍然处于贪玩的状态,初次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会借此机会玩乐,若教师没有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那么也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没有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课堂也变得毫无秩序可言,最终也会对课堂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认清自身引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详细制定分组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教育者在初中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能够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高,课堂学习效率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教师所讲的知识,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尤其表现在教师给学生讲解练习题时学习一般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但是为了能兼顾其他学生教师只能应用一刀切的方法,这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也就浪费了很多的课堂时间,因此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若教师能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性的给学生讲解,不仅能给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而且还能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此,同学们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拥有更多交流空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分组
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教师要想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就要高度重视分组工作,科学的分组。在分组时教师要积极改变落后的分组策略,切不可按照传统的以座位为分组的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保证各个小组的平衡性,照顾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让其能高效学习;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在帮助中等生、后进生学习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从以往优秀的教学案例来看,很多教师将小组的人数控制为4人一组,这不仅不会因为人数少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而且也不会因为人数多多课堂秩序产生不良应。同时,要保证小组成员中男女比例,要有后进生也有特长生,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学习。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分组时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逐渐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说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笔者按照上述分組方法将同学们分组,紧接着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一栋建筑物,要求同学们分小组思考描绘这些建筑物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紧接着又给同学们讲解了中心投影、平行投影的概念,让其思考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如此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设置具体合作目标,强化学习合作学习
为了能摆脱以往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合而不作的情况,笔者在实际课堂活动中于学生合作之前制定了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比如说合作的时间多长,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之后对比分析最终的小组合作结果,调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适度的监督下主动进行合作学习。此外,笔者主动走下讲台与同学们沟通交流,了解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这个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让各个成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互帮互助高效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
3.发挥教师引导者作用,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应做好引导者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同时在合作交流模式下应把握自身的角色,担负起课堂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课堂教学的意义,明确每节课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需要精心设置问题,把握给学生提问的生活性、实际性与恰当性。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解决难度不高的问题,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切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重难点。比如说在学习双曲线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结合一个比较长的拉线给同学们演示了什么是曲线,之后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双曲线的相关内容。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学生也能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保证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设计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就要在上课前考虑好小组的分配设计,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构成,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应该是互补的,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小组分好之后,还要再每组之间选择一个小组长,这个人选的选择可以由教师安排,也可以小组成员内部之间选择,本文比较推崇第二种方式。小组长可以作为组员之间增强凝聚的一个催化剂,加强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也可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结语
综上,教师应把握好每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切实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如此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切不可在没有完全消化的前提下使用。同时应该注意之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问题,避免重蹈覆辙。坚持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陈招发.试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4(8):108.
[2] 赵敏.浅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