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红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黄埠第二小学 516353
摘要:小学生年纪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刚学数学时可能会感到十分的新鲜,但时间一长,他们的兴趣就逐渐丧失。确实,枯燥的学习内容和单一的各种图形,对小学生而言提不起精神。但家长、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基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引言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认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六年级数学老师更多的是教给他们解题方式,甚至是解题的套路和模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
一、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到分数的乘法,在课前导入过程时,老师可以说:“老师有一个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给全班同学,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学的全都抢过来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问题设置既生动有趣,同时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展开探讨,并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二、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概念知识都比较多,涉及到各种已知未知条件,数据等,若是学生不能真正去理解这些知识点,就会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冲突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矛盾冲突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带人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人手:一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能质疑,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如,在教学“认识位置(左右)”这一内容时,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哪些情况下要用到左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交流,探究,从而知道什么是左右,弄清楚在生活中哪些情况要用到左右位置。二是要学会拓展,科学猜想。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给出了如下应用题:修路团队要修路,长度为60Km,第一天修的长度是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剩下的1/2,还剩几千米没修?问题一提出来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都在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提出来很多种解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小组,促进合作协同
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便捷通道,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掌握良好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将学生合理地分组搭配,刺激学生的探索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在相互配合与交流中碰撞,从而得出更优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还能找到同类型问题的解决规律,从而掌握问题转化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运算时,笔者就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将其划分为4人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能力比较均衡。然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如何使0.9×0.02的运算变得更简单?学生立刻开始在小组中讨论,纷纷展示自己平时的计算方法。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种以新化旧的思维转化方式,将原本的小数运算问题,转化为9×2的自然数问题,再依据其小数位数,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合作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新的见解,还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达到了多重效果。
四、组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课改的推进,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喜欢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小学生依赖性较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他们很难愿意自己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常常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抛给学生,使之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高效数学教学目的。例如:学生在学习“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展示出一个大正方体,问道:“同学们,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分割方式进行切割,能够得到几个小正方体呢?”学生很快回答道:“八个!”教师又问道:“那每个小正方体几个面会有涂色呢?”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道:“三个面!”教师随之又展示出另外一个正方体,问道:“同学们,如果将大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分成3等份,那么会得到几个小正方体呢?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两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并将得出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在此基础上,接着提问:“如果将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结果会怎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探究,最终根据表中数据总结出小正方体涂色面数目和棱长切割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立即展开探究,成功解决了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结束语
问题实际,方式有趣,坚持锻炼,从课前导入到课堂落实,再到课后总结,相信一定能够快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兴趣及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25.
[2]覃家瑶.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06-107.
[3]钟向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