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石磊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采用创新式教学
     

         石磊       
         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采用创新式教学,以创新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教学氛围     挖掘教材   创新潜能
          当前的课程改革实验,是一种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改革,实验教材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如何使学生养成与民主、开放的课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是老师们亟待解决的课题。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小学生中,已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与强烈求知欲、创造欲。教师要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己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教“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形物体,像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用多媒体演示跑的过程。结束时,让学生思考为何骑圆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知到学习数学很有用,就会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乐于创新。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他们的学习大多数是无疑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心强,有时不能持久注意,因此数学活动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性要强,在一年级数学《认位置》中想想做做第三题设计成:猴妈妈带小猴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啊,怎么这么多好玩的玩具,挑哪个呢?妈妈规定只能买一样东西,并且不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只能说出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教师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么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主动地观察、
         二、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增强创新的信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知识”。“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比如“你为同学们树立了好榜样!”,“你比老师想得还全面呢!”“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在知识运用中,挖掘创新的潜能
         在数学学习中,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只有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上,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基础性练习,打好知识基础;变式性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纵横沟通;开放式练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种方式并用,才能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潜能、激发潜能、走向创新。
四、猜测中求创新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创新精神。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举起一个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时,学生容易判断,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就难于确定。这时教师问:为什么难于确定?学生说出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么它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教师当场表扬了他,这样通过与学生平等沟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创新能力。
五、质疑中求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十分重要;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思考所得的不同意见。对于一堂新课,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临近下课时,教师出示一个镜框。教师这一举动,很快引起学生注意, 学生会想:老师出示这个镜框要干什么啊?这时教师说:前几天老师在商店里买了一面装着玻璃的镜子,路上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现在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上一块玻璃,到底要买多大的呢?学生会想只要知道镜框的长和宽,就可以算出玻璃的大小,这时教师把外框(或内框)的长宽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算出了它的大小,老师接着问,这块玻璃能安装上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组讨论。课后也可以借助镜框,认真观察、分析,从实际操作中把问题解决。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数学活动真正成了每个学生喜爱的活动。愉悦的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的最佳土壤。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途径很多,教师应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勇于探索、求新的乐趣中不断进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