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春
云南省丽江市实验学校
摘要: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播的同时,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融于其中,从而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老师的共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新课程改革,应该始终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德育教育
引言:
教育,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人类通过教育来增加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进而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德育的认知是较为模糊的,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采取将德育教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中,引起学生注意并深入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并从中获取足够的认知,增强学德育方面的教育,最终塑造出完善独立的人格,同时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的兴趣,对其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大有裨益。
一、明确了解机房制度,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文明使用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本学习以及机房训练中去。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学生改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严谨,主观意识上的去进行改正,学会自主的约束自己,并养成爱好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但求可以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更好的学习的目标[1]。虽然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育中都会提醒学生在使用键盘和鼠标的时候要用力适度,否则容易造成损坏,并且在关机时,不能直接关掉电源而需要按照正确的步骤关机,但总会有个别的学生记性不太好,经常会忽略掉这些小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提醒,增强他们的记忆,将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日常的课程中,要深入、持久的做细做好。此外,既然身为人师,更要为人师表,充分的以身作则。在课堂的讲解以及上机实训中都要有正确的操作习惯,切不能让学生有样学样,将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发扬光大”,学生的模仿能力本就极强,通过或观察老师的操作演示,潜移默化的就会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如果教师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生的学习也将得到滞涩。要将良好的操作习惯应用在学习生活中,让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日益年轻化的时代,社会对公民的网络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教师在运用网络工具的同时,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在教授网络知识的同时,为人师表,更要成为表率,为学生奠定好的基础。
不仅需要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到网络社会的复杂程度,认识到网络世界是一个全球共享的世界,还要不逾矩的约束和宣扬美德。让学生更清楚的意识到网络世界的以写负面影响:人生观与价值观会受到网络传输的不成熟特性的影响;网络传播的畸形衍生物也会毒害学生的心灵;网络传播中产生的垃圾也会弱化学生的道德观念。
所以基于此,更加有必要让学生全面的了解网络,掌握其中技术,深刻认识到网络对人们的双面性,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正确的利用网络,促进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区分网络途径中产生的垃圾,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坚决抵制不文明上网,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加强自律能力,把社会舆论对网络中不文明行为的抨击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不断的提高自己,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网络修养。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在这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集中在一起学习、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学习以及讨论中,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了解到资源共享的重要。
学生是否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是共同学习“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四大支柱的基础。通过日常分组学习,让中学生自主间进行相互合作,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思维和姜正观念,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合作学习更是一种突出的学习方式,人族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合作。分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使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为了充分发掘隐藏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物质、精神,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实质内容相结合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上,经常涉及到天文、地理、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正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传统的物质文化常常表现在历史的遗迹与古文物之间,而其中,更是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古老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我们在学习生涯中,要充分的将传统的物质文化融合在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激发学生内心当中的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
当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进去德育教育,还是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的取得进步。
五、结束语
将德育教育渗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而且对学生的网络认知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是对新课标的完美诠释。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分组合作、创新思路和切身感受等方式提升教学舒适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轻松的融入到知识当中,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美,从而引起共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魅力,被传统文化所吸引这对学习兴趣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芹.生本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电教:下,2018(1):11-11.
[2]魏建文,王奉英.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8(21):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