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打开心结——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褚雪燕
[导读] 班主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人

         褚雪燕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后屯中心小学 邮编 253200
         摘要:班主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人,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不够理想。因此班主任需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德育工作成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提升德育工作成效的措施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
         引言: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会负责引导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在小学班主任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德育效能未能充分实现,这给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观念淡薄
         “立德树人”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这对于推动德育教育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轻德育,重智育”的问题。国家将“立德树人”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德育教育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落实,甚至有的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只能有其他科教师兼任思想品德教师,而且通常都会由班主任兼任。除此之外,很多班主任并未认识到自己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也没有认识到自身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其他任课教师往往会认为德育应该是班主任的工作。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认真落实德育工作。广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看重子女的成绩,缺乏对德育的关注。
         (二)德育内容不全面
         目前普遍存在着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开展德育教育,而对现实生活中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则视而不见。这种德育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的认同感较低,甚至还会激起学生抵触心理。除此之外,目前的德育教育只关注思想、道德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脆弱,难以承受挫折,进而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而对法制方面的教育涉及较少,使得学生的法制意识淡薄,这会给学生的成长埋下严重的隐患。
         (三)德育方式单一
         目前,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说教,忽视了实践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了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不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只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因此也难以消化吸收班主任所灌输的内容,更加不会应用德育教育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德育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其他学科也应注重对德育的渗透,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很多任课教师错误的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的责任,因此使得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式比较单一,往往只能通过自身的说教来开展德育工作,得不到其他教师的支持。


         二、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的措施
         (一)构建双主体德育教育模式
         以往,德育教育都是以班主任为主体。而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也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双主体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德育活动。在双主体教育模式下,班主任作为德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主体,学生作为认知、体验和评价的主体。在双主体德育教育模式下,班主任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多分强调班主任的主体地位,则会使德育教育重新回到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会导致德育教育演变成放任自流。双主体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二)较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
         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德育教育,是指通过说教等形式促使学生接受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同时将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灌输式教育模式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教、强迫执行以及奖惩等,这种教育模式属于封闭式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仅教师是唯一的主体,而且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只要将德育知识灌输进去即可,因此通过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班主任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只有学生在与外界接触的情况下,受到外界的影响,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与行为。因此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通过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印证,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三)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开展德育工作
         家长会是家长与学校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来了解学校,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家长会,班主任可以与家长一同讨论学生的教育问题,并且争取到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促使家长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而形成家校合力,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成效。首先班主任应注重创新家长会形式,提升家长会的时效性。在召开家长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鼓励家长积极发言,注重听取家长针对德育工作的建议。同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结合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来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其次班主任要注重丰富家长会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家长会都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然后围绕如何提升学生成绩进行讨论。这使得家长会成为了学生的“成绩发布会”。家长会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成效上。与此同时,家长会的内容还应更具针对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家长会主题。例如,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将家长会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促使学生正确的“三观”。
         (四)通过家访提升德育工作成效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补充,通过家访,班主任可以与家长直接交换意见,同时班主任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可以更好的调整德育工作的模式,而且可以对家长进行更加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要将自己的德育工作计划与方式向家长介绍,并争取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要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班主任要注重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家长共同商讨更加有效的德育措施,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结束语:在“德育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小学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出自身德育骨干力量的作用,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邵玮玮. 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8,No.64525:51+97.
[2]张爱萍. 德育应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分析[J]. 名师在线,2019,No.9017:74-75.
[3]王周英.桑茜茜.王冰冰. 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研论丛,2019,No.07111: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