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武汉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430074
摘 要: 美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美术教育中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背离越来越陷入功利化、技艺化倾向,许多美术教师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以及美术课程、教学、机构、师资、物质保障等方面资源配置不足。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美育的德育功 ,通过构建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开展艺术教育社团活动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达到重塑与践行美育的德育价值,只有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才能更好的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 美育 德育 功能
一、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 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背离
历史上,唯美主义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的观点,认为德育的目的、精密的思考、深刻的思想跟艺术毫不相干,艺术的目的是追求审美价值,美与内容无涉,艺术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正如王尔德所说:“艺术除了表现自身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路线向前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在很多教育者身上这种唯美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导致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背离,而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对立,势必将伦理道德从艺术视域中驱离,从而使艺术失去美的内涵与灵魂。因此,艺术的道德性并不抹杀艺术的审美性,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矛盾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是审美性与道德性相统一的。
(二) 美术被功利化和技艺化
现在的美术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美术教育越来越陷入功利化育人价值,仅着眼于名利,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技艺化即指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育人功能现象。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并没有显示出美育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有的甚至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知识技能教学,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艺术审美体验几乎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完全取代。艺术教育实践存在着艺术教育非艺术化、艺术教育专业化、艺术教育成人化、艺术教育时装化、艺术教育尖子化、艺术教育庸俗化等现象。
二、认识美育的德育功能,重塑与践行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
古今中外,艺术—德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融德育与艺术教育于一体的“礼乐”学说,到王国维“美育”主张,再到蔡元培极力倡导“美育”,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从古希腊三贤“美即是善”“美与善很难分离”的论断,到席勒的美育宣言书《美育书简》,再到尼采认为“艺术教育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审美本身就显示着身心的和谐统一”,足以显示,艺术—德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以认知心理学、美育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移情学说为代表的当代心理学理论,以“生命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为代表的当代教育学理论,以“价值澄清理论”“欣赏型德育模式”为代表的当代德育理论,更是为艺术—德育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社会一体化融合、资源一体化融合。正确认识美术的德育功能,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一)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1、 改革艺术教育,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构建艺术教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体系,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德育目标多维、多元、多层的要求,围绕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目标,研究并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可操作的艺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选择开展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切入点,有效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
2、 审美育德促进学生个体自身发展。 艺术教育在满足个体对真善美的需求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 表现为生理、心理、伦理三方面。 第一, 生理上艺术教育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和训练,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生理基础。 第二, 心理上艺术教育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形象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这种体验同时作用于人的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过程使其“既能共存, 又能相互配合.艺术教育协调心理因素促进心理健康。 第三, 伦理上艺术教育有利于个体审美道德人格的完善。审美道德人格的完善是德育美学的最终目标, 即人的道德面貌具有审美特征, 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和创造等基本特征。
3、立美德育。第一, 促进主体性德育的发展。主体性德育是在德育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特别是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并使两者的主体性有机整合, 从而使德育成为主体性的活动。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主体性。 采用艺术性的德育方式引导人主动认识德美的规律和法则, 使德美自由化成, 这就促进了主体性德育的发展。 这一方式通过立德育强化人的自我教育意识, 使人自觉向善的思想转化。 第二, 充实德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德育重在以理服人, 但德育的显性教育方法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艺术和人生不是偶然交织”。
(二)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首先,改革和转型高校艺术教育,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尤其是中学教育中严重缺乏的国画、雕塑、书法等领域的优秀专业教师。其次,提升艺术教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艺术—德育一体化实施,提升艺术教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是关键。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艺术教师的配置,形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一专多能,并具有综合教育教学和德育能力、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教育工作室,构建一个有名师引领、领军人物凸现、学科带头人起骨干作用的艺术教师群体。再次,组织培训研修,提升艺术教师科研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艺术专干定期参加艺术—德育一体化培训,提高对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健教研员队伍,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最后,加强对艺术教师的激励。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各校艺术教师的合作交流与经验共享,提高艺术教师的工作津贴,激活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
结束语 :为实现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作为现代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我们要创新德育观念。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更是深化德育改革、提高德育水平的突破口。 我们要促进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力求使德育课堂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还要借助艺术课提高学生审美修养来辅助德育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活动, 达到以美引善的效果。这样也就贯彻社会主义德育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7-09-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7-09-10].http://www.gov.cn/gzdt/2014-01/26/content_2575813.htm.
[3]孙湘明,萧沁.艺术教育融合模式的建构[J].现代大学育,2005(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