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庄永认
[导读]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活动,问题起着桥梁作用
        
         庄永认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育英小学   363700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活动,问题起着桥梁作用,走出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误区,正确对待课堂问题的设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问题设置的方法,设置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问题设置的误区
         1、问题肤浅。小学数学问题的设置应该关注实效性,切记流于表面的热闹,不要停留于师生间的有问有答。诸如:你们能理解吗?这样做对吗?你们同意这样做吗?这样的问题貌似可以听到整齐的答案,可能让教师感到高兴,但殊不知这样的答案可能是学生的不假思索,可能是学生的违心之言(说了怕被责骂),这样的问题丧失了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不切实际: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有时没有考虑到问题的可操作性,或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觉得遥远陌生:在学了对折以后要求学生把一张纸片对折16次,在学习亿以后,要求学生数出一亿粒大米,或没有注意知识的延续性,刚开始认识倍数时,就直接出现和倍、差倍的问题,这样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的问题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进而对数学产生反感。
         3、漫无目的。有的教师课前没有备课,或没有进行深入的备课,问题的提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分主次,随手捏来,甚至和课题无关的也提出了,长此以往,学生会被误导,甚至分出清学习的重难点,效率低下。
         4、追求统一。有的教师问题的设置流于形式,回答时答案简单、浅显,或只要求简单的回答是与不是,好与不好,学生思维受阻,不利发展。有的老师问题设置为图省事,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而很少去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去思考学生会发表自己的哪些见解,甚至刻意回避,严重否定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造成学生的呆板、不灵活。有的教师问题设置偏向优秀学生,有的偏向学困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课堂问题的设置
         课堂问题的有效提出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自觉地进行探索实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问题的有效设置必须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点”,利用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通过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发现知识,进而利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不协调是一种契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应好好利用,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问题的设置应紧扣学生的心扉。一个良好的问题能把学生的动态进行很好的把握,能拉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不断进取,使学生大胆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问题的设置关注学生,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课堂问题从教师方面考虑得多,考虑的是如何使课堂问题为课堂服务,如何较快地完成任务,而现在的课堂问题的设置更多地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问题,会提出什么问题,会出现哪些争议点,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题设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三、提高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
         进行问题设置必须考虑良好、浓厚的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化为形象,把枯燥的知识以动态,活跃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执教“圆的周长”时,我创设了熊大和熊二比赛的情境(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一样大,熊大跑的是正方形,熊二跑的是圆)。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说:“一个是正方形,另一个是圆。他们跑的路程应该不一样?”“我在地上画出图形,自己走走看。”一个“这样比赛公平吗?”引领着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一个为什么不公平”,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对比论证。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关注几个“点”。
         1、“关键点”。我们要深入进行研究,明确一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必须突出,难点必须得以突破。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平行四边形转化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
         2、“连接点”。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关注知识之间的延续性,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迁移,使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比如,在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有关倍数的知识,特别是和倍、差倍的问题,让学生懂得数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当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超过一倍就是以前学过的“倍数”问题,当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足一倍时就是分数问题,以前说的一倍数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单位一”,几倍数就是今天说的几分之几,量率对应即以前的数量是几倍数一样,求“单位一”(一倍数)用除,就分率对应的量(几倍数)用乘。
         3、“致盲点”。有些知识点我们以为讲透了,但学生往往还在迷茫之中。比如,在教学画一个角时,学生学习了:“先画一条射线,在找出对应度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和顶点连接起来,就能画出一个角。但不少学生搞不懂,要看量角器左边
         的“0”在里圈,还是右边的“0”在外圈,这归结于没有看清“射线是从端点射向左边还是射向右边”这个知识盲点。
         4、“启发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知识的“启发点”,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设置时要在点子上下工夫,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量角时,学生常常把握不准看里圈或外圈的度数,我适合抛出“角是画在左边还是右边。”一语中的,学生轻松解决问题。
         (三)突出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要离开了学生,就不是成功的教学。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紧绕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利用问题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让设置出来的问题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层次设置问题,使学困生由较为简单的问题可回答,以增强信心。优秀的学生有拓展题可思考,懂得学无止境,唯有探索才能成功。
         总之,数学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思路才能得以拓宽,效率得以提高。
         此文系平和县小学2020年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研究》(立项编号PHXXJYKT20-28)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