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导入技能有效性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贠华
[导读]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了重点。

         贠华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岗小学 730300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了重点。所以提高课堂导入的技能则成为了各个教师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此点,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小学数学课导入技能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入技能  有效性  策略探究
         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导入的技能,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创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导入环节占据时间过长
         课堂导入相当于一个热身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到准备和引导。但是有的教师没有注重时间的把控,在课堂导入中主次不分,使得课程的后半段教学压力过大,知识讲解不透彻,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探究,也会降低课堂讲解的质量和效果。
         2、创设的情境不具有吸引力
         很多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都会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主题快速产生兴趣。但是有时候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的新颖点,却没有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特征出发,这样就使得情境脱离了实际,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欲望,也会导致他们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
         3、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弱
         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过于关注自身传递的信息,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这样就不能让学生的热情得到真正调动。有效的课堂互动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让他们能够有课堂互动的欲望,以此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高度配合教师工作,打造高效课堂。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技能有效性策略探究
         1、直奔主题
         直接导入能够有效地明确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深入地了解,并且还能够起到引导课堂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他们探究和思考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二,教师要告知学生学习的实际要求,让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才能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在“三角形内角和”板块,教师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上“三角形内角和”几个字,然后向学生介绍本堂课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对内角和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引导他们揭示其中的规律。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引导,就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里对所讲解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以此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2、实践导入
         小学生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比较好奇,所以对每一节的新知识他们也是有好奇心的。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开展各种实践导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因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比起听老师讲述,动手做东西才更加符合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在“梯形的面积”版块,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仿照多媒体展现的梯形自行裁剪出一个梯形的纸片,让他们对梯形的一些性质和结构有全面的掌握和感知。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手上的梯形进行分割,看是否可以将其分割成自己熟悉的图形,比如三角形和长方形。最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数据,让学生计算这些分割图形的面积,以此探索出梯形面积的公式。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很快地上手,更好地产生学习的欲望,加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3、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心中产生疑惑,对继续学习相关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促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些问题的制造,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学习内容,在课堂学习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学习,对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由此才能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帮助。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就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向他们提出问题:“这一个图形中的不同部分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和概括。因为问题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升知识运用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知识要求、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合适的导入策略,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飞.关于数学教学课前导入重要性的研究[J].教育界,2020(03):75-76.
         [2]戴开光,王超.浅谈如何巧妙地导入小学数学课[J].读写算,2018(34):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