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易华玉
[导读] 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更加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易华玉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646000
         摘要: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更加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学科学习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存技能”,要让养成的学科素养不仅应用在考试中,更要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中化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变得优秀,为社会造就出更优异的人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点有更深的领悟,并且将学科所学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社会培育出更优异的人才,意义重大,培养学科素养必须从学科素养本身出发,下文将首先分析化学学科素养的内涵,其次针对性的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一、化学学科素养的内涵
         广义上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品格和能力简单来看是“知与行”,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做是正确的,然后用实际行动来表现,提升自我,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较为笼统,落实到化学学科的素养则包含五个大的模块,即: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简单解析这五大模块,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化学的本质,是“目的”,第三点和第四点则是探究的过程,是“方法”,第五点中科学精神是指导探究过程的思想,社会责任则是需要学生将化学所学应用于社会,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五点是有机结合的,协调统一的,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宏观与微观的对比,微观粒子变化且平衡的思想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的基本认知,需要教导学生探索物质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构成,并将两者对立起来,要明白宏观表现的变化是微观粒子的变化形成的,且任何变化都是平衡的。针对这两点在教学中需要做到:
         1.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给学生灌输这两方面内容,先用新颖的、特色的物质宏观表现吸引学生,然后分析物质宏观表现下的内部构成,逐步形成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理解,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具体来说即教师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案例来吸引学生,再分析其微观构成与粒子变化。
         2.多媒体放映的形式: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将化学反应的粒子用彩色气泡标注,用形象而生动的动画反映化学反应,必然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理解更充分。


         (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与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探究学习的流程和方法,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假想质疑、设计实验、记录并处理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和原论述话题相比较,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1]。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常使用问题导学法,即给学生提出一些难易适中、拓展适度、紧密围绕知识点、有教学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思辨,充分发挥头脑风暴,随后质疑假想,分析一切可能的因素、变量与结果,将所有的质疑假想分类罗列在纸上;随后查阅资料去掉其中不合理的选项和变量,根据变量设计不同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要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清晰的见解,而不是完全跟随教师,不过教师也需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避免后续实验在做无用功;最后根据设计好的实验计划和流程进行实验即可,可单人实验或多人分组实验,需要根据实验的难度和实际情况而定,记录实验数据最终汇总分析,对比得出实验结论,通过质疑创新、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科学精神
         1.以身作则:科学精神需要教师的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中用优秀的教学作风来不断感染学生,逐步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
         2.日常灌输:在日常教学中时刻灌输科学精神,比如在提问中察觉到学生不够科学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劝导,比如在实验数据的收集上,学生改变数据,让数据变得“更加漂亮”,教师发现后严肃批评。
         3.结合科学研究学家进行: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对每一点小事情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向优秀先辈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社会责任
         1.多探讨社会现象:教师可以拿和化学有关的社会现象放在课堂上讨论,让化学知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导学生用化学思维去看待某一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社会紧密相连[2]。
         2.多观察化学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行为,可以在课堂上留下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感悟所得,加强资源共享,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科素养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需要对化学学科素养有清晰的认知,其次根据化学学科素养设计更有效、更具方向性的教学,必定会对学生有更好的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柯长华.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9:37.
[2]朱文娜.探究学习策略模式下高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J].教育界,2019: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