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凤
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530001
教学主张是对教学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体现了教师的意志和愿望。教学主张的凝练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对教育教学本质性问题的理性升华和概括性认识,起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笔者在地理教学岗位已有10年,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凝练出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学情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主张--兴趣·方法·实践,阐述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笔者所任教的学生,是市里的普通中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因为地理科在初中不是中考科目,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初中学校的地理教师并不是大学地理专业的毕业生,地理课堂的教学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都是考查死记硬背知识,学生考完试就忘记了,再加上初三不学习地理,学生连最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丢失,更谈不上对地理学科保留着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升入高中,地理课对他们而言相当于是一门新科目,培养兴趣是学生后期学习地理的前提。
笔者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都不会安排直接上地理新课内容。而是精心设计相关内容来激发学生对于该学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老师,爱上地理课。例如:高一开学的第一课,笔者一般分为以下3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地理老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个人的魅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就会乐意接受这个老师的课堂。第二环节:地理初体验。先欣赏各式各样的地理图片,分享自己的地理印象;然后从衣、食、住、行、游、购等方面出发,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讨论其特点,并试着说说原因,通过分析这些生活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第三环节:地理决胜之道。从什么是地理学,为什么要学地理,如何学好地理等三个角度阐述。通过阐述,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到地理学的科学含义,高中的地理思维、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学习的区别,并知道学习地理不仅只是毕业需求、高考要求,而是因为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追求美好生活,这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对于一个高中生亦是如此。当我们激发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就会自觉地学习这门课程。最后,再介绍各种地理学习的好途径,如看《航拍中国》《走遍中国》《地理中国》《远方的家》《乡土》《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节目,以及《中国国家地理》《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期刊,还有相关电影。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放松娱乐的同时还能学好地理,会让学生对学好地理学科充满信心。
二、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的认识到,对于我们这类普通中学的学生,如果老师只顾自己在课堂上“激情四射”是不够的,而是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了解学生到底缺什么,需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其实那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学生根本接收不了教师所讲授的那么多的内容,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我每次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和一道题,都会询问学生:“老师解释清楚了吗”、“同学们,对于这个知识点和题目还有疑惑吗”。当我得到大部分学生反馈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点和题目时,我才会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授。我主张,在一节课内,宁愿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也好过让学生听完老师讲完整节课,却对所有的知识点都一知半解。
建构主义认为,没有人是被别人教会的,学生一定是通过主动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断进步的。学生有效的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持,包括兴趣激发,情感鼓励,提供支架,及时巩固,个性辅导等。特别是对于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图能力都是欠缺的基础下,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的切身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透,掌握更牢固。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开展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性的切身活动,例如通过看、摸、敲来感受老师从不同的旅游景点带回来的岩石,开展系列课本地图绘图比赛活动。例如:在学习第一章地球运动时,我会建议每个学生都能购买小型地球仪,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自己的地球仪,在地球仪上用彩笔画出对应的纬线、经线、晨昏线分辨出课本平面地图的各种侧视图、俯视图。又如:在学习第三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我也会利用课本地图在课堂上设计让学生展示的活动。我会让学生准备好红色、蓝色等彩笔,学生用红笔画暖流、蓝笔画寒流将课本上的洋流分布图所涉及的洋流一一画到自己的地球仪上,再请同桌之间交换互评,在这过程中,我也会邀请学生到讲台上面向学生,边画边解说该洋流的形成过程,全班学生进行互评。通过一系列的展示活动,即使平时的“学困生”在课堂上在其他的同学的带动下,积极性也不断提升,主动参与度很高,这样全班同学对该节内容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切,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了。
卢梭认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需要他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他曾说:“看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之间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在学习地图,而我的学生在制作地图。”由此可见,许多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尤其是地理技能,只有学生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而课本的插图只能以平面的形式展示,不能很好地帮助像我们学校这类学生去领会。为解决这个难题,在课堂,我尽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希望能通过现在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突破这一难点,但是后来发现,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本的立体地图,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的知识点时,我先利用一节课边讲解边板书三圈环流的过程,让学生有基本的认识。然后利用课后时间,召集学生利用现有的自己的地球仪,再找来硬纸板、双面胶、彩笔等工具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用硬纸板箭头固定在地球仪上对应的位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描绘在对应的纬度范围,使得“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立体化,形象化,一目了然。又如,在学习冷锋与暖锋的时候,我带领同学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道具,分小组制作了冷暖峰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锋面立体图。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制作,学生小组互相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思考、解决问题就能深刻领会这个知识点,理解课本的文本内容,并融会贯通。
三、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落实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学校管理、学生的各种因素影响下,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力培养是非常欠缺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尽量克服困难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
在讲授地理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时,我就带领学生利用周末到学校附近的公路,开展了课题为“北湖路交通现状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这条路是我们学生上学必经之路,在上下学期间,刚好遇到上下班高峰期,经常出现交通拥堵问题。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要求,在网上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好了调查问卷,沿着这条路对路人和商铺的店主开展调查,并现场观察经过的车辆、三叉路口、红路灯的设置、行人遵守交通秩序的情况。然后结合实地情况和搜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现状分析,对分析结果再进行多次的实地调查,针对调查到的现状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并最终形成非常规范的研究性报告,并在学校进行了结题汇报,学生的汇报得到了在场老师和学生的高度肯定。
学生通过这一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大大的提高了对本章书的理解与掌握,在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学会团结协助,在与路人开展调查过程中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能立足调查的现状进行分析,站在决策者、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这正是我们地理学科要达成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
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我们在学习旅游地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课题“南宁市青秀山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性对策”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南宁市青秀山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青秀山各景点的特点和分布情况、青秀山的基础设施情况、青秀山管理的状态,以及对游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人在青秀山旅游的感受与想法。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资料的整理,问卷的分析,并利用网络了解青秀山的情况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最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形成研究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围绕青秀山旅游业现状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青秀山旅游业发展可行的建议。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的牢固,在今后遇到的旅游地理试题练习中,得分率都比较高。
以上就是自己在普通中学任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粗浅见解,我相信,只要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多关注学生的内需,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多适合自己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