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境与综合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潘智聪
[导读] 比较中学地理教学中情境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
                       
         潘智聪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第二中学      363000
         摘要:比较中学地理教学中情境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比较高考试情境与教学情境,做好地理课堂教学与高考的衔接,分析新教材、地理情境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教学如何适应新的高考之路。
         关键词:地理情境教学、高考地理情境、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培养
正文:
         中学地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创设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的个人行为。教师为了将课上得生动,学生容易接受而在课前用心备课,选择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各种类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丰富视野。
         新教材与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设计都突出了地理情境的教学研究。情境式教学成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地理情境教学有两类:一是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二是运用贴近生活的场景,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角色的表演、与同学共同思考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情境教学创设的原则:一真实性,二贴近生活,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地理情境教学创设的类型:一问题情境,二多媒体情境,三图片和资料情境,四生活化情境,五实物类型情境。
         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
         高考情境的设计:高度重视复杂开放真实情境的创设,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之中;情境的来源是多元的,大学教材、专业刊物、时事热点、探究实验等都可以作为情境素材的来源。
         可以看出,考试情境与平时教学情境有着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共同点:一是真实的、生活的;二是图片(黑白)、资料的、以问题为中心的。
         不同点:
         1、目的不同:前者是创设给考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方向;后者则是通过情境创设来促进学生学习,并通过学习来掌握地理规律、原理,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时间节点不同:前者是在掌握了中学地理学的规律、原理再加以应用,是应试的实践活动;后者是尚未掌握或全部掌握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之前。
         3、信息提供量不同:前者命题人有意识简化信息、去杂存精、化繁为简,文字、各种图片量精而少,而且根据不同的能力要求,增加隐含信息量,问题设问层层加码;后者细化信息,教师选择让学生容易理解、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材料,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4、情境材料处理方式与过程不同:前者要求学生独立应对问题情境,激发已学知识,发挥思考力(各种能力的综合),去回答试卷中的各种设问,去应对各层次的能力要求,一切都要考生有限制的时间里快速反应,发挥学生的应考能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同时左右学生的答题情况和答题质量。后者,学生在面对较容易的、较熟悉情境时,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回答问题,面对难度较大的情境材料,老师可以当场引导学生进入,面对较难的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讲解,给学生提供阶梯,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互助,学生也能顺利进入地理情境学习、应用和回答各类问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命题方向和实践。“一核”“四层”“四翼”在地理高考中指导命题的过程和中学教师的教学思想。


         2020的全国I卷文综地理36题的学科素养可分解为:
         区域认知:位置与气候
         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
         综合思维:地域要素之间的关联
地理实践力:农业实践
可以看出命题时,素养与能力并举,知识与应用结合。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各种能力在考试应用中的体现,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考生在考场的表现,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备考中,就要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它可以分解为各种能力的提升,由平时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如何在平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构成综合能力的各方面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综合思维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给合实际问题的训练,并逐步形成地理综合思维的敏感度和逻辑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为适应新的高考之路,教师的教学应:
         一、充分利用教材:
         新教材的课文表述十分关注地理的逻辑关系,要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个技巧是让学生先行阅读处理教材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再排错,教师用自己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链式的、网式的知识结构,形成对具有地理科特点的逻辑关系的理解。
         新教材中有设计“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
         新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则把综合思维培养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教师对“问题研究”落实得好对学生的适应 “四翼”为考查要求的高考十分有利。
         新教材中有思考栏目,而且随图设计,如必修一第一章1.2生物量和大气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关系?(能力培养: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1.3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能力培养:观察、判断);第二章2.2南半球近地面相对等压线的方向如何判断?(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迁移)
         新教材努力进行情境设计,这是课改的要求,也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命题方式。情境设计不同于课堂引入,而具有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从教材的角度看,情境设计不能过长,这与2020年地理高考题一致。新教材的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故事性强,有悬念,有问题设计。情境设计一般置于每节的开头,图文结合。情境设计本着有事实、有问题的原则。事实是真实的、有趣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是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回答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设计,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适应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模仿高考题进行情境设计开展教学
         2020的全国I卷文综地理36题:从所给素材上看,文字少,无地图、图表,只有一个景观图。和过去高考地理试题相比,减少了阅读量,节约了时间;从所需要从中提取的信息,要求比较高。从设问角度来看,分别从分析特征、对比优势、迁移转化,问题的难度层次在不断上升。
         2020的全国I卷文综地理37题:所给素材有文字不足120字,示意图一张,相比36题,更加抽象。从设问来看,这组题目设问分别从分析变化趋势、判读发生过程、分析形成原因。设问难度在螺旋式上升,设问之间存在联系,考查了学生利用已有的地质作用简单知识实现新认知:生成新知识。
         模仿高考题进行情境设计开展教学,多接触过去不曾经历类似的练习、模拟、训练,这也应该为未来备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三、改变教学策略
         改变老师对高考的认知,从认知冲突,走向顺应,实现新的认知图式。
         从学习层面上看,要求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浓郁的探究兴趣,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并给予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职业生涯的专业成长、生活质量和品味的不断提升。
         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需要激发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其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提问、敢于质疑,需要老师在讲评过程中,能够对题目提出自己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质疑。课堂上,质疑模拟题提供的素材和参考答案,让学生明辨是非。
         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在以往的认知基础上增加新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方法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徐玲玲《中学地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研究》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2020的全国I卷文综地理评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