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 洪万能
[导读]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洪万能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福建南安 3623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落实和实行,小学数学的学科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要求下,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本文具体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
前言:
         计算能力是数学的基础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掌握了计算基础,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针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各种方式的介绍,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起到帮助。
一、情境创设,降低知识难度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性的思维学科,对于学生的创新力和思维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小学生都认为知识难度较高,学习起来阻碍较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开拓性思维的培养,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被固定的思维局限,通过自身的努力,总结出适应于自身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于加减运算法则教学时,从当下的教育环境来看,教师对于课堂的创新度不够,教学过程只是用一些物体加减变化来先让小学生查数,进而掌握加减运算法则,小学数学课堂内容比较固定,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力度不足,并且由于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思路去指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十分无趣,学习自信心也深受打击,容易造成学生害怕困难,从而不愿意学习数学的不良情绪的产生,课堂的实际效率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佳。对此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能够主动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互动以及掌握知识。在计算教学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准备一下学习用具,铅笔、棉签、牙签等通过数量的计算来列成数学计算等式从而帮助学生对于计算内容进行理解。选择“18+13-3”、“15-6-4”、“8+9+2+1”、“8+7+3”这种可以简便计算的例题,让小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对于加减法的认知更为深刻,这样在课堂上跟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找到简便运算的方式,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的灵活。
二、学法指导,重视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首先具备自主学习的思想,只有学生能够愿意自己进行知识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其中,掌握自己还不会的内容,然后通过与老师沟通来提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混合运算时,学生学习了运算法则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在题目中加以应用。做题的重要性比公式讲解要重要的多,所以需要教师多多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运算题目,如“15÷5×3”、“32÷4×6”、“2×5×3”等,对于学生提出的不会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有的学生会认为“15÷5×3”的运算结果为“1”,认为“5×3”直接得出“15”,再计算除法极为方便,也有的学生将乘除法混合起来会无从下手,对于学生敢于提出不会的问题的行为进行大力的表扬,让学生首先明白“不会”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其次,在课堂上,还是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中自己受到重视,从而愿意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对于计算公式讲完之后,可以给学生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练习,如果遇到不会的内容可以先跟同学进行探讨,实在做不出来的题目就举手示意,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多多鼓励学生,以表扬的方式来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计算内容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复杂,加减乘除,方程式十分繁琐,所以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一定要保持耐心,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进行问题的讲解,在讲解时,注意尺度,最好能够让学生通过引导自己做出答案,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思考,创新学习方法
         在数学计算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主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因为计算题目千变万化,如果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一道题目通过教师的讲解清楚,但题型一变化学生还是不会做。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懒得思考,遇事就问,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这种思想是具有很大的弊端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灵活的尺度,对于一些创新的方式进行运用,在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时,注重学习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做出答案,体会到自己通过努力得出成果后的骄傲和喜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保持更好的数学学习心态。例如:在进行计算题的讲解时,教师要通过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为目的来进行教学内容,计算题“28+36”,结果是“64”,直接列竖式计算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让学生列出其他不同的算法,除了直接计算之外,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只列出了基本的一种计算式为“28+36=20+30+8+6=64”,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列出来呢?下面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于是列出了第二种“28+36=28+30+6=64”,于是给了学生启发,最终发现除了这两种外,还有第三种“28+36=20+36+8=64”;第四种“28+36=28+1+35=64”等等,甚至还有的学习提出了“28+36=30+36-2=64”、“28+36=28+40-4=64”和“28+36=30+40-2-4=64”三种方式,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开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创新的数学计算学习方法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提供了保障,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计算的相关内容,在题型的各种变化中,也不会感觉不会做,最终提升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效率。
四、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案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上的知识学习和课下的复习内容一样重要,只有经过不断的复习才能进行数学知识的不断累积。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方案设计,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提升课堂体验感。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的学习感受着想,做出适合于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计算学习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点,首先会出一道题目来考察一下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程度,估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检验学生课下有没有好好复习知识。然后在进行新课程的情景带入,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内容或者进行情景演练来帮助学习理解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前做了一段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于图形计算内容通过视频观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做出视频中出现的图形,拿出多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摆出不同长宽的长方形,计算具体的面积,最终再进行计算内容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知识内容,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轻松一些,不必因为学生无法理解图形内容而大费周章的给学生进行讲解。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如何提升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说明,可以发现,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对于学习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计算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日铮.小学数学学困生计算能力提升的辅导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21.
[2]孙伦敏.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68-169.
[3]吴庆鑫.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0(12):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