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三中学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应该具备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本文以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导向,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入手,探讨教师如何在阅读中有效设置问题,形成层次分明的问题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英语阅读 问题设计 思维品质
引言
在常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理解,对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和运用,并对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是启发学习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
我们结合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阅读目标要求,对现有教材牛津英语译林版的Reading环节进行了总结,提出了KWL(K: known; W: want to know; L:learnt)模式,即为:在读前活动中挖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Part A读中活动中关注策略,关注文章细节,好句好段,深层理解问题;在Part B的读后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针对具体的环节任务,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提问。
1 初中英语阅读中问题的分类
为了准确把握并正确界定问题的层次,我们先回顾一下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传统的分类法: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新的分类法: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通过对比,我们看出,现阶段的认知分类更重基础的记忆和新鲜的创造。这也就为我们的问题划分提供了方向: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1】。这三类问题的思维活动基本上与认知目标匹配,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展示型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是快速查找便能找出。
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拓展文本内涵而设计。这类问题一般在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作答时需要参阅文本内容,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并且能够从文本中找到足够的信息来证明。
评估型问题:在学生准确获知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之后,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话题、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思考。这类问题基本上从文中找不到答案,以文本为基点,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这类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上牛津英语译林版九年级上Unit3 Reading时首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What problems does Millie have? (2) How does she deal with her homework? (3) Is Simon crazy about football? Why? (4) When does he play football? 都属于展示型问题。但是If you were Mr. Friend, what suggestions would you give them? 就属于参阅型问题,因为学生不能一眼从文中找到现成答案,需要根据文本提炼、归纳,找出他们俩所面临的问题,才能给他们提出相关建议。这类问题常在考试最后一篇任务型阅读中出现,让学生根据内容在一定的字数限制内写出答案。另外,学完本文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并让他们互相针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建议。这就属于评估型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发散思维,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
2 初中英语阅读中问题的特征
2.1 均衡性
展示型问题是文本理解的基础;参阅型问题是文本理解的深化;评估型问题是文本主题的拓展升华。因此,问题的数量上呈现均衡递减的趋势,大致表现为金字塔结构。
2.2 序列性
展示型问题置于金字塔底部,是参阅型问题发展的基础;参阅型问题置于金字塔中部,起着承接上下的作用;评估型问题是参阅型问题的承续,构成金字塔的顶端,对发展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三类问题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它们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呈序列发展。
2.3 跳跃性
文本处理中,教师会设计三类问题展开教学,问题的认知复杂程度不断递进,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按照教学环节完整出现,可能会出现跳跃现象。如展示型问题后,教师可能马上问出一个评估型问题让学生评价;也可能展示型问题之后设计参阅型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而不会出现评估型问题。
2.4 循环性
教师设计的不同类型问题会按照认知层次从低到高进行,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不一定就只有一个序列,还可能是多个序列的循环。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能就一个关键点进行挖掘,在完成一个序列后再设计新一轮问题。
3 初中英语阅读中问题设计如何体现思维视角
为了避免问题设计的一些不良倾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从一定角度出发去思考,这个思考的出发点及其持有的情感、态度就是问题设计的“思维视角”【2】。
3.1 展示型问题的设计:凸显文本脉络,活化文本信息
当前,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普遍采用整体教学模式,强调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凸显文本脉络,以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来串联文本信息,建立彼此联系,避免出现毫无联系的问题堆积。在具体分析文本各个部分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把文字形式的内容灵活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常用的信息转换方式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流程图、时间线等(这种方式我们在各类课上都见证过)。
3.2 参阅型问题的设计:拓展文本内涵,彰显文本特征
在学生获取文本基本信息之后,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隐含于文字背后的信息(read between the lines),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引用文中事实加以证明。文本内涵拓展层面的常见问题有:
What’s the meaning? How do you know?
Who will read the passage and why?
Where do you read the passage?
Are the reasons the writer gives true or strong?
What can we get from the word, the phrases, the sentences or the article?
3.3 评估型问题的设计:内化内容思想,发展心智思维
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最主要的特征。教师设计这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观照自身,把自己放在作者或文本主人公的位置上去反思和评价。这一部分有时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合理情境,让学生的讨论有所依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s ideas?Why (not)?
Which advice do you most agree with? Why?
Can you provide more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writer’s opinions?
If you were …, what would you do?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从不同维度提问,有效实施阅读课堂活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阅读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2]程晓堂;李思琪: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课程·教材·教法》【J】.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