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唐少军
[导读] 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承担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任务

         唐少军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 272100
         摘要: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承担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任务,其为实践性较强学科,需通过有效实验课程学习,将学生知识储备予以扩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但当前小学科学因各类原因,难以实现有效性,为切实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将教学手段予以改善及优化。本文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新课标理念不断深入,当前教育观念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将核心放置于重要知识点背诵及考核,现代化教育核心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为提高科学实验课程质量核心举措,只有将教学有效性得以保证,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实验课程有效性,教师需将传统教学模式予以革新,根据小学生自身特征,立足于科学教学目标及任务,制定科学教学手段,如开展丰富多彩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及配合度,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一、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意义
         小学科学为学生学习科学启蒙课程,其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综合素养任务,其为实践性较强学科,需多以亲身经历、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模式,科学探究实验为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重要途径,是科学最高效教学方式,同时也切实将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予以提升,因此,确保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科学实践教学中,在各类因素影响下,学生进行实验时看似热闹,实际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达到进行实验目的,以此丧失教学初衷,浪费学生宝贵时间。因此,教师学根据学生自身特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小学科学实验一般通常在教师指导下实施,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致使多数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存在较多弊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自主学习成为空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主要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①过度重视进度,忽视成效。部分教师出于教学任务考量,在进行科学实验课程时,仅按部就班,没有切实将教学初衷目标实现,使学生思维难以扩展,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及能力。②重形式,轻过程。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仍片面认为,学生将书本知识熟悉掌握即可,科学实验对学生而言,仅作为营造课堂氛围游戏而已,部分教师将实验课程仅停留于形式,致使学生缺乏有力指导,难以使实验课程顺利开展。③重个体,轻集体。教学实验中,教师目光可能仅停留于部分学生,难以顾及全班学生,而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很快完成实验,且得出相应结论,如此使一部分同学可能未完成实验,长此以往对科学实验丧失学习兴趣,并养成团队有活动时,依赖他人领导,难以将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④重结论,轻异常。在科学实验进程中,受各类因素影响,如实验设备、环境等,使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偏差,如检测自动笔芯是否存在导电性实验,部分笔芯特别细,其自身电阻较大检测结果难以导电等,教师出于教学进度,而解释此类现象需耗费时间,教师通常会将学生思想拉回于课堂中,对其各类异常并不会做较多解释。
三、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途径
1、创设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实验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其表明兴趣为学生最好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及能力。因此,教师需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趣味性实验,教师可充分应用此类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积极性。

譬如,在学习“光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创造彩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前准备放大镜和三菱镜,可向学生进行提问:“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它又是什么样子?”教师通过三棱镜向学生展示彩虹,学生看到此种现象必定欢喜,且心理有无数个为什么,以此引出光的性质,使学生好奇心及兴趣予以激发,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1]。
2、精心选取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若想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教师若仍扮演“放映员”,学生扮演“观众”,难以实现科学学科本质意义,进行实验科学,准备实验材料为基础性工作,其不仅影响课程成效,而且需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否则科学实验探究终究为纸上谈兵。尽心选取实验材料,为科学实验有效性探究做以支撑,选取材料时需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尽可能贴近生活,同时又确保其具有趣味性,教师必须在实验前进行多次实验,并选取效果最佳材料为宜。譬如,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有一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判定铝箔尺、木质尺、塑料尺、棉线等传播声音效果。该实验核心主要为金属比木质品传播效果更佳,塑料尺比棉线更佳。教师在实验中,选取铝箔与木质、塑料尺、棉线进行实验,使学生进行总结,部分小组获得铝箔最佳,其次为木质、塑料、棉线;也有小组认为木质最佳,其次为塑料、铝箔、棉线等,实验结果尽不相同,实验未能达到初衷,主要因自制铝箔尺结构比较松散,实验进程损耗较多,效果较差。教师第二次实验,采用成品铝合金尺做实验,实验结果均一致。因此,选取材料时教师需仔细斟酌[2]。
3、充分利用教材,构建多元化科学实验教学课堂
         课堂为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及培养学习习惯重要场所,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创建多元化实验教学课堂,为提升科学实验有效性重要途径,小学生因自身年龄及特点,正处于活泼好动年龄阶段,且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可能为学生创设多元化实验课堂,使学生在欢快、愉悦中学习知识。譬如,在学习“观察花的构造”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教学活动,教师可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基本知识,便利学生有整体了解,然后将学生带领至学校花园中,让学生自由观察,感受花构造,并根据自身观察,结合课本发表自身感受及见解,学生可感受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重视学习科学。
4、重视后续延伸,启发实验教学智慧火花
         科学学习本质核心为,使学生能将学习知识学以致用,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将生活中实际问题应予以解决,才真正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培养。科学实验并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应对后续成效予以关注,学生从该课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启迪哪些智慧火花,将课堂所学知识更加深层次巩固、强化。譬如,在《我们使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中,存在观察比较鼓膜振动实验,其需将鼓膜作用进行研究,但实际生活中没有真实鼓膜供学生实验,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做“鼓膜模型”,完成后学生利用道具在鼓膜前方敲击,学生仔细观察鼓膜,完成后学生明白声源越近,鼓膜振动越大,教师问学生:如何保护自己鼓膜,学生说:“不能在学生耳边大喊大叫,遇到特别大声音时,应立即捂住耳朵”,将实验意义予以展现,实验研究时间有限,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课外研究支撑,尽可能开放学生研究后空间扩展[3]。
结束语
         每个教师有自己教学方式,但需保证自身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及高效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立足于教学实际目标及任务,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实验条件,使其均能亲身经历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学生愿做实验、喜欢做实验习惯,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六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法[J].文渊(小学版), 2019(4):648.
[2]汪浩.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6):137.
[3]顾昭立.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9 (6):125,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