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辽宁省北票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在特殊教育中,弱智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因为智障和自闭,他们几乎不能自理,针对他们的特点,我们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生存教育上。采取开展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多种生活劳动,提高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身心素质整体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生;自理能力
在特殊教育中,弱智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因为智障和自闭,他们几乎不能自理,针对他们的特点,我们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生存教育上。采取开展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多种生活劳动,提高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身心素质整体发展。智障儿童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而低年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自我服务问题,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这个年龄段的智障学生生活课的学习目标。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智障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们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抛接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劳动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洗手洗脸到洗餐具,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在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劳动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
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将家庭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有力支撑
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以及通行的教育观点来看,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家庭,正常的学生都是如此,更何况智障儿童,他们由于残障原因,更需要家庭的呵护与温暖[4]。因此,在将学校作为培养智障学生适应能力第一阵地的同时,学校要和家庭通力配合,然家庭真正发挥起支撑作用,共同最好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
没有家庭的教育,没有家长的参与,不会是完整的教育。智障学生会在学校学习很多知识,但是如何运用,也是他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下子投入社会检验自己的知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并不现实,但是回到家,却是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场所。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发生从课堂到外界的迁移,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家庭作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过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另外,学校的时间终究有限,学生的课堂训练也不能得到充足的保障,而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将这种生活实用能力的培养延伸下去,仿佛一种从课本到生活的真实延伸。
通过和家长共同打造起帮助智障学生的总体框架后,还能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每位家长都有各自的能力范围和知识领域,在智障学生的病情康复中,也有着不同的经验,通过学校与不同家长的沟通,也能实现相关经验的交流,并且可以通过举办沙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个更方便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家进行分享。
四、因材施教,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明显区别他人的不同,智障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虽然大脑发育不健全,水平参差不齐,在生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采用同一个教学标准,这样的教学势必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来灵活展开,才能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标准与教学目标。如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标准相对要低些,而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高的学生则要提出相对高一些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与提高。这样我们的特殊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与生存。
总之,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