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宇
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教师只要成功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去正确引导,遵循科学课的教学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学生喜欢科学课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既没有语文数学那么有趣,也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观的给人以美感,对于初学者来说,愿学和学会都有难度,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样,科学课堂同样也会成为人人想上,人人想学的学科。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科学课?呢?
一、以“谜”激趣,活跃课堂气氛
猜谜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恰当地设置谜语,由猜谜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风》一课时,我首先出谜语:“脚踏千江浪,手扬满天沙,惊起林中鸟,折断园中花。”学生马上猜出是“风”。我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地问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倡导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测温度,在测量液体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于是我让组内学生轮换着测量,轮换着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轮换着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拿温度计、看温度计、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又熟悉了摄氏温度的写法。这样轮换角色,既能让全体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可避免课堂长期让少数动手能力强、胆大的学生独霸演练,还可防止那些胆小、内向、表达不太流畅的、基础相对较差、思想常开小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落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利于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三、注重课堂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体形象,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使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操作实验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电磁铁》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写上“电磁铁”三个大字,学生看到这三个字后,有的同学就在窃窃私语:“难道磁铁除了有磁力还有电?”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拿出一颗螺丝钉,告诉他们这是一颗没有磁力的铁螺丝钉,再拿出一根很长的导线,把导线绕在螺丝钉上,再把导线的两头分别放在电池的正、负极上,最后拿出一些针,此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螺丝钉能把这些针吸上来吗?”当同学们莫衷一是时,我让他们仔细看接下来的实验结果。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把螺丝钉头对准那些针,只见一根根针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被吸了上去。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哇,真的吸上来了!太不可思议了!”有的说:“螺丝钉明明没有磁力,怎么会吸上来呢?”这时,我再告诉他们:“这就是电磁铁,它是通过电使原本没有磁力的物体变的有磁力,你们想不想做这个实验,感受一下电磁铁的魔力呢?”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合适的机会,结合自然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例如我教《植物长大了》时,利用劳动课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植物园中,介绍植物是怎样长出来的,就地解剖种子和花的结构,了解植物表皮是怎样输送水分和养料的,随之,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任务: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可以请教老师、询问园丁,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课堂上介绍给大家。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科学课的兴趣。
五、以“奇”激趣,增强求知欲
儿童都有较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对某一现象的好奇冲动,寓教于乐、因势利导、奇中激趣、趣中求学、学中求知,并在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我拿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学生惊奇地发现纸板掉不下来,水也流不出来。大家在惊讶的同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强烈的求知欲加上高涨的情绪,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看教师表演一个“节目”。学生听说有节目表演,自然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演示:教师首先拿出一张白纸,然后拿一个小喷壶朝白纸喷几下,“我们爱科学”四个蓝紫色的字立即显现出来。教师演示后,学生就会自然地急切希望探知这到底怎么回事?学生个个惊奇地议论着、猜想着,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闸门,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总之,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成套化、系列化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