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教师脚下-----村小教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张亚东
[导读]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亚东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            743400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农村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我校在做好国家优质课程教育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利用新兴技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乡村教育。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农村教学经历,就村小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村小学校,根本问题在教师身上。农村教师不仅仅是留在农村学校,重要的是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做了怎样的努力和探索。
         一、村小教师倾心尽力,立足课堂,狠抓教学质量。
         教学成绩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赢得家长认可的先决条件。我校是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最大的有15人,班额最小的有10人,在校学生共有78人。由于受城市教育的冲击及乡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为扭转局面,提升教学质量,我校结合校情,立足课堂,因材施教,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培优、促中、补弱 ”策略,特别是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多数班级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就成为同行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了。让“学困生”获得成就感,点燃内心求知的火焰是我们的共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动起来,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学困生性格一般内向,不善言语,上课提问有的一言不发,有的要经过多次的开导才说话。通过长期实践我们发现,“学困生”其实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的认可。教师的关爱是转化“学困生”的灵丹妙药,能拉近与“学困生”心灵上的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导他们回答,提升学生自信;在生活中,教师要关心“学困生”的冷暖,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亲近他们、喜欢他们。
         二、村小教师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实践,协同创新发展路子
         在做好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并付诸了行动。
         1.教师培训“走出去”,先进经验“引进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先进经验,教师的发展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寻找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奋斗精神。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我校教师踊跃参加。4月份“清华附小1+X创新成果展示”暨窦桂梅教学团队观摩活动在兰州碧桂园学校举行,我校老师认真参观学习,回来后立即召开教师培训会,就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阅读教学经验等做了分享,在教师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老师一致认为要学习借鉴,不能闭门造车。


         2.立足农村,开展乡土特色课程,做有根的教育
         近年来,农村 “改薄”项目顺利实施,校舍场地、网络配置、功能室的配备等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校园的“五化”和“三园”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校园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公平有了很大保障。接下来,我们就要办具有农村气息的乡村学校,培育亮点,打造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
          重建乡村教育的课程就是重点之一。其目标乃是在一般性地促进乡村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当下乡村学生生存的现实,引导他们更多地认识脚下的土地,建立个人与乡土的和谐关系,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从整体上促进乡村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乡村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普遍性知识与乡土知识之间的平等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乡村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包括: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乡土教材的开发及整个课程体系中乡土价值的凸显。
         2015年,我校在乡土课程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2016年经过一年的实践,2017年初学校重点确立了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校本教育实践课题。课程的开发是针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缺失而采取的校本实践研究。它是我校对传统区域文化资源的一种自主开发过程,即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农耕文化课题在稳步推进。节气文化课程开发引导学生阅读节气知识,倡导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寻找身边的四季。节气文化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实施下,经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开发了一套节气教育实践案例,并已经整理成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二十四节气》 。
         乡土课程的开发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会继续发掘身边的乡村文化,并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农村孩子的家乡情怀,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三、村小教师自我期待,自主学习,渴望成长,内驱动力已经产生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从内打破是生命。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背景下,农村教师要求自我变革、自我成长的心理十分迫切,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我,努力创造更好的自身价值。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规划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教师也在积极的学习,及时的反思,勤于实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积极阅读,踊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摄取最新的教育动态,不断获取多元化知识,并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内,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发展底蕴。同时,自觉实践,自觉反思,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点滴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并积极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发展,教师为根。村小教师大多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村小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协同创新发展路子,以读,思,说,写,行五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村小的内涵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