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于艳艳
[导读]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于艳艳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   100070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整理学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科学是一门理论知识结合实验操作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思维能力
         引言
         在以前的教学方法当中,老师对小学教学只是单纯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课程内容。而在这个过程里,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导致实际教学的时候不能达到所有人的学习需求。如果一些学生自身条件不是很强,那么就会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种抵抗心理,逐渐变得不爱学习。如今,实行了新课改以后,通过对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优化小学的教学模式。
         1创设科学情境,激发思维活力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问题、生活现象都有着紧密联系。教师通过创设科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具体的科学学习场景,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已有认知链接在一起,消除学生科学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学生可以积极、大胆参与到情境活动当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思维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内容学习中。
         2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勤于发问,乐于探究是学科学、建立科学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做出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问题,以问题为学习任务,驱动、引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在合作探究中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把一个个问题,一次次任务作为贯穿课堂学习和维持课堂纪律的“抓手”,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趣、有序和有效的课堂。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开展课堂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摆脱无聊的情绪。通过设计课堂互动活动有效地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4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为学生讲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述“是什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不断拓展知识并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从而启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问题对知识有进一层次的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为学生设置问题,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组织探究活动,深化思维层次
         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教学载体,教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要专注于探究课题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和整体把握,分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理清科学知识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可以设计统领性课题引导学生细化研究方向,逐步认清科学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科学认知体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多次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学生探究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6运用多媒体理论结合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在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会讲解书本的中的理论知识,很少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

在科学学科中,其中并不缺乏动手实验内容,只是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从而忽略了动手教学的重要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到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课外的科学知识和内容,而且还可以给予学生实验指导。
         7 运用创新方式教学
         1)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提供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合作来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创新思维,同时开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创新。开展小组合作对于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水柱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同学们之间自由讨论,经过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过后,再帮助学生区分水滴、水珠、冰柱和水柱之间的关系,利用适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而观察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形成有逻辑的科学价值思维,帮助学生提升科学学习的思维逻辑。2)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感受学习科学的魅力,从中提升自身科学动手能力。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学习科学的内容时也离不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实验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亲身体验来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就需要在科学实验中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实验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能够习惯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所有事物。比如在学习磁场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磁铁等教学模型让学生亲自试验来发现磁铁和铁质物品周围所存在的磁场强弱,让学生通过磁铁分辨南北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事务,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提高实践的能力。
         8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表现得相对较冷漠。科学课在小学阶段以一种副科的状态呈现,难以得到家长、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与自然结合,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方面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概念来完成相关的问答,并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这样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去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9构建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为有效构建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城乡教师首先应提升对科学教育学科的理解与认识。由于我国城乡教师普遍是非科学教育学科出身的,在科学教育形式与内涵层面上,难以进行深入研究,无法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与科学教育课程知识的切合点。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专业培训的手段,引进全新的教学模式与理论,加深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进而形成以学本位为主的科学教育理念。然而在乡镇小学层面,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实际,通过科学研究,明确乡镇小学的教学现状,并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建立健全基于乡镇小学的科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机制。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在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不断思考问题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同时,小学生也应正视对科学的态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四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42.
         [2]张天芝.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重点改进小学科学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9):110-112.
         [3]施连震,施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9):54-57.
         [4]李霞,张荻,胡卫平.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5):99-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