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姜亚荣
[导读] 生本理念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

         姜亚荣
         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  730020
         【摘要】生本理念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数学概念是提高学生的数感,培养他们几何直观,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理解,内化与自主建构。本文作者在相关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伴随问题的出现,积极改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探究出一定的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着实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几何直观能力,提高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生本理念   数学概念   有效策略
一、生本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我校实施生本教育后,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尤其是概念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遍反映,缺少生本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在生本课堂中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为了强调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在课堂的参与度,很多教师一味地增加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恰当交流。看似很热闹的交流讨论,实属无效学习,因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没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出现低效课堂。然而,生本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一定是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在数学概念教学课中,忽视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但是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导入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再次,在与年轻教师的访谈中可以发现这一点: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普遍对所谓的“数学概念”,学生的“前概念”认识不清,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就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出现重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应用,从而会出现低效课堂。在概念教学中缺少概念的引入与分析,过早地简单直接的抛出概念,通过大量的所谓多种类型的习题进行概念的强化应用。忽略了概念性知识教学的两个关键步骤,即:引入与理解,以及学生的“前概念”的重要性,不尊重学生内在需要,一厢情愿地策划教学内容与形式,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感知、理解、内化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二、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深刻理解“生本理念”,实施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彻底实现教学理念的改革。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观感受和数学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学习中根据表象逐渐深入了解概念,进而应用和深化。比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观察,讨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不如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三角形绘制三角形。在讲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时,让学生探讨何为三角形的高,倒不如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进而引导汇总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动手画一条这样的高。进而交流讨论:三角形总共有几条高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其实质为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理解内容的引导与帮助,也就是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创设有效情境,引入概念,明确目标。
         很多学生对概念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厌烦,究其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缺失是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没有积极、恰当的备课,教师就不可能创设出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在讲授《分数的产生与意义》时,我们可以根据分数概念的发生式特性,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揭示分数产生的过程与意义,例如:老师有4块饼,要分给2位同学,请问每位同学得到多少块?如果老师有2块饼,要分给2位同学,请问每位同学得到多少块?如果老师有1块饼,要分给2位同学,请问每位同学得到多少块呢?每人分到的饼能用自然数1表示吗?概念引入的过程自然地、无可辩驳地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存在性。该教学情境的导入,看似简单,却很典型而且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生活中,当自然数1无法表示部分时,产生分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经历有效的探究学习过程
         我们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几何直观是揭示数学本质的有力工具,可以使得学生经历数学创造性的过程。所谓的直观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观察物体,从表象开始,由具体到抽象。比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首先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动手摸一摸,量一量。进而得出: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很多学生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并且更容易理解12条棱长可以分为一组长,一组宽,一组高。而恰恰就是长,宽,高这三个基本量是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重要指标。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会发现长≠宽≠高时为一般的长方体;而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长=宽≠高或者长≠宽=高,长=高≠宽。这会造成有两个相对的面出现正方形。而这两个相对的面可能是(前后,左右,上下面)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如果长=宽=高呢?学生会得出正方体结论。
         为了更深入的掌握长方体特征,让学生用相同大小的12个正方体摆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你需要知道那几个量?即:长,宽,高。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摆的结果判断是否有一样的长方体出现?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尽管设定的长宽高不一样,但是,是同一个长方体,只是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同时有更聪明的孩子会发现,摆好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结果都等于12,很好的为后续的体积教学做了铺垫。
         综上所述,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好好根植该理念,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及课标要求,直观、形象地引入数学概念,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概念的探究过程,进而掌握概念。其次,应该用生本理念指导自己不断地制定创造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曹英杰.谈如何让生本教育理念根植于小学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5]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5).
[6]张秀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