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珊珊
临沂第九实验小学 276000
摘要:伴随激励理论不断深入,适当将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及方式融入班级管理,为未来班级管理发展必由之路。有效的激励手段可将班级管理实现现代化及科学化,提升管理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风班纪,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但在其激励理论应用中,需遵循因人而异、公平公正原则,为学生学习自信及主动性做以指引。基于此,本文就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激励理论;班级管理;应用
班级管理工作与学生健康及学习进步息息相关,班级管理中,激励为核心举措。激励主要指将学生思想、情感及动力予以激发,实现学生学习具有活力。教育激励理论高效应用,可将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予以激发,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及班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立足于学生自身心理特征,充分应用教育激励方法,对学生思想进行激励教育,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升管理综合管理水平,实现预期管理成效。
一、教育激励理论概念
对学生而言,日常学习任务较为繁重,迫切想获取周围人的认可及鼓励,不断提升自身学习信心及动力。教育激励与传统教育模式相较,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其核心理念强调尊重及爱护学生为主,对学生言行进行正确指引及鼓励,帮助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树立正确人生阶段目标。同时,将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加以关注,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通过灵活多变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激发学生自身潜能。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及班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作用
1、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每个班级中,必定存在部分自卑学生,对他人评价及看法及其在意,所以需教师合理应用激励教育理念,将学生此种观念予以改变,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正确认识做自己最重要。学生进步离不开教师鼓励,学生取得成绩后,教师应给予适当鼓励,对学生提升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合理激励,提升学生自信心。
2、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
绝大多数学生均存在一个共性,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大家认可一员,为班集体贡献自身微薄之力。因此,组织班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活动中,利用激励手段使学生对活动开展持有认真严谨态度,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感受自身在班集体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多种班集体活动,可将自身擅长优势予以展现,最大限度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1]。
3、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对学生而言,自身情感有为重要,因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自卑心理愈发强烈,所以教师需多关怀学生、了解学生,使学生感受教师及同学无微不至关怀,满足学生情感交流及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充分应用激励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价值,积极主动学习。
4、增加师生间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需尊重及信任做以支撑,才能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发展。教师可将此种因素予以运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桥梁,使学生对教师有依赖感及信任感。班级管理中,应用教育激励理论,可将学生及教师间距离予以拉近,教师可对学生更加了解,根据学生自身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激励,特别对个性较强学生,因未能及时了解及疏导,致使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升,教师利用此机会,将学生作为朋友,积极了解学生自身喜好,并将其与相关学科予以联系,及时给与学生相应鼓励及称赞,转变学生对学习态度[2]。
5、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主要包含两种,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两者动机均离不开学习,外在动机为获取较佳学习成绩,期望被家长及教师予以赞扬。因此,教师可合理运用激励教育将学生学习主动性予以扩充,并及时对学生学习行为予以合理评价,尽可能鼓励学生,特别对自信心较差学生,多给予称赞及鼓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应用
1、结合实际,树立可行性目标
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将个体予以忽视,且制定难度过大目标,需立足学生学习实际状况,进行教育激励。随着学生自我意识不断深入,对完成阶段性目标有一定规划能力,目标制定及实现,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目标建立需遵循可行性原则,符合学生自身条件及实际情况,否则目标会成为纸上谈兵;其次,对不同阶段需建立小目标及大目标,在大目标下需进行分层,小目标为短期目标,大目标为长期目标,教师应积极鼓励及督促学生制定及实现生活中各阶段小目标,为实现大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2、因材施教,强调榜样作用
学生学习中,每个学生表现学习特点尽不相同,要求教师凭借自身教学经验,以学生实际情况、差异为切入点,根据学生表现及能力,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因此,在班级管理教育激励中,教师需对学生个体特点及能力予以熟悉掌握,将学生优势及劣势予以明确,实施针对性教学及管理,加强学生个性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实现学生扬长避短目标,获取全面发展。此外,需强调榜样作用,教诲之路较为漫长,而榜样为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其心理发育更为复杂,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需教师给予正确指引,为学生树立正确榜样,譬如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等杰出人物,积极鼓励学生学习榜样优秀品质及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3]。
3、增强交流沟通,关怀激励法
班级管理进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怀必不可少,为情感及信任激励核心途径,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其一,给予学生学习有力支撑、关怀及帮助。作为班主任应树立正确育人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其二,对学生心理需求加以重视。对学生而言,教师对自身学习关心以外,心理、生活等方面关怀尤为重要,实践中优秀班主任,在上课中及下课后,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既为师生又为朋友。
4、灵活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4.1营造气氛,调动情绪
兴趣为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首要考量问题。譬如,可充分引用评书悬念、喜剧等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教师适当开展教学内容,与学生搭建信息互动桥梁,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及思考问题。激励学生情绪进程中,教师需保持情绪饱满,切勿出现冷漠、厌恶等不良兴趣,正确指引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学生受年龄及阅历局限,心理承受打击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积极鼓励、保护学生对知识探究自主性及积极性。
4.2互动参与,启发思维,凸显学生地位
教师或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指引,如提问、鼓励等,避免学生思维偏离正轨。教师需正确认识,在教学进程中学生为核心对象,教师为指引者及监督者,需将传统教师扮演“放映者”,学生扮演“观众”教学模式予以去除,需秉持严谨选取教学方法态度。不管为问题法、发现法、观察法、演示法等,其最终落脚点为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习惯。
结束语
教育激励不仅为新型教育举措,更反映先进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应用教育激励理论,可将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形成,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督促,将自身个性予以充分展现。有效的教育激励理论,可将班级管理机制予以优化及完善,切实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广大教育者应对教育激励理论加强研究,不断深究可行性实施策略,为提升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做以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慧.浅谈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应用[J].教育界,2019(34):141-142,147.
[2]肖帅昌.初中班级管理中关于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分析[J].速读(上旬),2019(8):234.
[3]刘月,麻耀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人文之友,2019(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