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军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探索如何改进高中化学实验中繁琐、浪费、污染,高危的内容和实验过于服务于书本知识的状况,通过实验设计和改进,创造条件,提 高学生感性认识;厉行节约、减少耗材;科学设计,减少污染;改进实验方法,降低危险系数。
关键词:镁与氮气的反应;浓硫酸与铜的反应;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设计;实验改进
一、镁与氮气反应的实验设计
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无论是中学化学教学还是大学化学教学几乎都要提及或涉及到。但教材中并没有镁与氮气反应的演示实验,因此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之所以没有设计该演示实验,是因为一般学校的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氮气,而购买纯净的氮气又很不方便,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困难。如何利用空气中的氮气来证明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呢?笔者设计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经反复实验,发现设计合理,方法简单,现象明显。
1、实验装置
2、实验过程和思路:
步骤一、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借用初中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操作:将钟罩放入水槽中,然后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点燃后插入钟罩中,塞紧瓶塞。(产生大量白烟,钟罩中液面上升至约占瓶容积的1/5)再向水槽中注入水使液面与瓶内液面持平,以保持瓶内外压强相等。保证当揭开瓶塞时空气不致进入钟罩中。
步骤二、验证钟罩内气体不支持木碳或白磷燃烧操作:打开瓶塞,用点燃的木条插入瓶内。(现象:熄灭,证明,不含氧气)或再用燃着的白磷伸入钟罩内检验。
步骤三、镁和氮气反应
3、操作:用铝箔包紧橡皮塞,并插入约8cm的镁条,点燃后立即插入瓶内,塞紧瓶塞。(现象可看到镁条继续燃烧瓶内液面快速上升。)
4、结论:镁与氮气可反应生成氮化镁
本实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结合物理学科知识分析化学现象,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5、优点:(1)、实验借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装置,简单易操作。(2)、利用氮气和镁反应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物理知识,向水槽中再次注水以保证空气不再进入水槽。
6、缺点:实验较为粗糙。除去空气中氧气的操作粗糙,不能完全除去其中的氧气。据查:该实验钟罩内气体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仍含有一定体积的氧气。而水面确实上升了约1/5,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燃着的白磷进入钟罩内瞬间有部分气体受热膨胀而进入空气。若要制取较纯的氮气,可用亚硝酸钠饱和溶液和氯化铵饱和溶液共热来制取。
二、浓硫酸与铜的反应的实验改进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中,该实验采用的是铜片与浓硫酸反应。此方法的缺陷是:演示实验后,未反应的铜片继续和浓硫酸反应,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造成药品浪费及环境污染。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针对以上问题作了如下改进:用长铜丝代替铜片,给胶塞打一小孔,让铜丝从打孔处伸出,待反应结束后,将铜丝向上提升,抽出液面,反应即停止。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发现,胶塞上孔大小不好把握,铜丝质地软,穿过胶塞后导致气密性不好,导出的气体不足,品红褪色现象不明显。
1、本文利用医用小型注射器将实验进行如下改进:(1)、用小蒸馏烧瓶代替大试管,由支管导出气体。(2)、胶塞选用单孔胶塞,将注射器插入胶塞。(3)、在注射器的柱塞末端系上一段细铜丝,并在细铜丝的另一端系上一段螺旋状的粗铜丝,用于反应。(4)、反应时,推动注射器柱塞使粗铜丝浸入液面,反应开始。(5)、待反应结束后,拉出注射器柱塞,使铜丝与液体分离,反应即停止。
2、改进后的优点:(1)、气密性好:注射器正好与我们常用的玻璃管粗细大小一样,插入单孔胶塞保证了气密性。(2)、节约药品,减少污染:利用推拉柱塞控制铜丝,操纵反应,做到收放自如。(3)、简单方便,效果明显。
三、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
1、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设计
教材中实验操作是这样描述的:取一根4~5cm长的镁条,用砂纸将表面的氧化膜擦去,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多年来实验设计一成不变,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习惯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备二氧化碳,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虽然启普发生器能随关随停,但在课堂上收集二氧化碳,比较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2)有些教师预先收集许多瓶二氧化碳,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使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如果实验成功,也会使学生产生怀疑态度,瓶中是二氧化碳吗?
(3)由于瓶中气体受热二氧化碳大量跑出,随着镁带的燃烧,空气不断进入集气瓶中,虽然镁带在燃烧,但它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镁带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时间短,生成的碳单质较少,且易被氧气氧化,因此不容易观察到生成的黑色固体碳单质。
(4)有的实验还要求在集气瓶中放入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物质溅落会炸裂瓶底,如果细沙不干净,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2、对该实验的改进如下。
2.1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稀盐酸,碳酸氢钠,碳酸钙,镁条,砂纸,镊子,药匙
2.2实验操作步骤及预期现象
(1)、先在集气瓶中放入碳酸钙和碳酸氢钠,然后在集气瓶中入倒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集满,若已集满则盖下玻璃片。
(2)、用砂纸将镁条表面的氧化膜擦去。
(3)、迅速点燃镁条插入集气瓶,即可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出强光,反应结束后,可看到生成白色固体,同时可清晰看到镁带附近的集气瓶内壁附着一薄层黑色固体)。
2.3实验改进后优点
(1)、此实验操作简单,且时间短,能保质保量完成课堂内容。
(2)、加入的稀盐酸、碳酸氢钠、碳酸钙,既起到制取二氧化碳的作用,又起到沙子的作用,防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3)、反应过程中稀盐酸和碳酸钙继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既可防止空气进入集气瓶,又可保证镁条的燃烧始终在二氧化碳气体氛围中。
(4)、实验易成功,现象明显,且通过燃着的木条熄灭和镁条剧烈燃烧的鲜明对比,能让学生准确获得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信息。
化学新课程始终将化学实验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行实验的改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节约药品,增强环保的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实验教学,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守兵;;浅谈化学演示实验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2.俞远光;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