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张润
[导读] 朗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张润
        重庆市九龙坡区玉清寺小学校      400052
        摘要:朗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给与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朗读目标明确,以及多样的朗读形式并合理运用评价激励等,教师搭建好课堂平台,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以读促思,以读促学,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对语感的领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朗读目标  朗读形式及评价激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历来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朗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传统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 或者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以读促思、以读促学呢?
        一、充足的朗读时间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特别是自由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朗读目标明确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目标大体有三个层次: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低段孩子达到这个目标有难度,他们通过拼音正确认读生字,在前后鼻音,平翘舌的拼读上容易出错,需要老师用更多的时间给予指导。比如教师的范读,听录音读,个别学生的示范读等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2、流畅的朗读。正确的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中低段的孩子在这一个目标上容易出现唱读或者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读的现象,因此教师重点要指导孩子词语连读,对于长句要正确断句,停顿恰当。3、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
        三、朗读形式多样并合理运用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先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还是先由学生试读,哪里先读后议,哪里先议后读,讲了再读,哪里可以“以读代讲”,哪里需要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反复读、赛读……都应事先加以研究,再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比如在进行古诗和文言文教学时,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较差,对于准确的停顿和语调的轻重把握不准,此时范读就很有必要了。在初步的理解后进行练读时可加上合适的音乐,在美好的氛围中提高朗读的效果。在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例如在《猫》这课的教学中,老舍先生在描写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时,分别写出了猫老实、贪玩、尽职等方面的特点,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此时教师可以用引读来让孩子们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如低段的《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孩子们在分角色朗读时是那么的兴致勃勃。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在这方面不要单纯追求“花样翻新”,而要讲求实效。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发挥朗读评价的激励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激励学生朗读。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两人互评,以前后坐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在评价内容上切记泛泛而谈,如:读得真棒!读得真好!读得很有感情!那读得到底好在哪里呢?他是怎么读得有感情的呢?学生不得而知。因此在评价上应结合我们的评价目标和课文内容来进行评价,如:你把字音读得很标准。你读得很通顺,没有加字减字,你的停顿很恰当……孩子们听了就会明白:原来这样读才叫读得好啊!以后我也要这样读。对于孩子的朗读多找出闪光点,多表扬,委婉地指出努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雾在哪儿》一课时,指名学,读雾说话的语气,我评价了几个起来朗读的孩子:你把雾的天真可爱读了出来,你把雾的豪气读了出来,你把雾的温柔读了出来......各种有趣的评价让孩子们读得更有劲了。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文本,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搭建起朗读的平台,以读促思、以读促学,以读促悟,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朗读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