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深度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赵小侠
[导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也是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
        赵小侠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221113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也是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也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条件,而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时间的累积,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技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引言: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缺乏适宜的灵活性和启发性,加上小学生处于心态波动,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等各方面原因,语文课堂未能较好地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阅读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在低龄学段表现更为明显,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实现无人监督下的认真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最关键的基础。语文教师教学课堂中要作出改变,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1]。教师还要把握住小学生的学龄段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对色彩和形象直观的物体的关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能较为灵活地应用多媒体及其他资源,让课堂变得更为活泼、富有效率。比如,当语文课堂学到《望庐山瀑布》《日月潭》《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的做法,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强化了其阅读体验。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式布置课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便利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应多开展阅读实践活动。阅读实践活动不同于单纯的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起着巨大的帮助,并能在较短时期内起到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将阅读与教学联系起来,更能凸显阅读的重要性,也能带动教育质量提升。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动是其本性,组织活动对于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能力挖掘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应多开展情境化教学,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能积极促进学生热爱阅读,擅长阅读。与此同时,阅读要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做读书笔记,学会做思维导图,在日常联系中逐渐形成爱做笔记的好习惯。

在阅读测验中不仅要对学生读了什么作以考查,更要注重对学生得到什么,收获什么,有什么感悟予以提问,学生在这个阶段才能将别人的作品转化成自己的心得感悟,更有利于提升核心素养和全方位的成长。
二、传授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
学生获得阅读兴趣不足以支撑学生提升阅读水平,还需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辅助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领学生学会创新阅读方法,能够正确、高效地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兴趣的结合下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阅读防范有很多种类,最为常见的是精读、泛读与略读等[2]。教师在阅读方法指导中,各种方式都要结合进行。通过教授学生泛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阅读更多书籍和文章,增加知识广博的可能性。而有的学生阅读面较窄,有自己喜欢的阅读领域,并就该领域一味阅读,其他方面却不去涉猎,这就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泛读的指导中多付出时间和精力,促使学生养成泛读的读书习惯,博采众家之长,实现思路的拓展。
教师在阅读方法的教学中,也可以教学生略读和跳读,因为有些书籍或者有些文章的部分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阅读,为了节约时间和提高阅读效率,需要教会学生略读和跳读。小学生识字量很有限,如果不会跳读将会在阅读中会遇到很大的障碍,阅读速度无法提升,会影响其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不影响阅读效果和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学会跳读和略读,甚至要学会一定程度的猜测。当然,对于重点章节和文章,教师要求学生精读,尤其要学生学习思维导图和做好笔记,这样才能让阅读的内容在脑中沉淀下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帮助。
三、开展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作支撑,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比如话剧表演活动,要求学生按照分配的角色来完成教学阅读和表达的内容,形成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所处的阶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布置朗读任务,或者组织朗诵比赛,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水平,尤其带动学生获得情感表达的可能性,在情感表现方法上,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热爱阅读的潜力。
结语: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长期坚持阅读,更需要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佳,但稳定性不足,稳定性差,教师要在正确方法的施授的基础上,要运用好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监督,增强学生的阅读趣味,促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阅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使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教学及实践活动,发挥一切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所有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阅读环境,在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阅读水平,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进一步为后期学习提供动力和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爱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0(09):152.
[2]林宁.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究[J].才智,2020(17):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