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效、积极多元的习作评价 在“蚕精灵”语文课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银娟
[导读]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王银娟
        溧阳市文化小学213300

        【摘要】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线教师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学校“蚕精灵”语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也是一样,如何让学生乐于撰写养蚕观察日记、乐于创作童话故事、编写课本剧也是教师们需要攻克的最大难关。通过学校一线教师的大量实践,除了依托课程自带的趣味性能让学生乐于习作,科学有效、积极多元的习作评价也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蚕精灵”;课程基地建设;习作评价

        2018年5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蚕精灵”课程基地项目,该项目以“蚕精灵”校本课程为切入点不断推进建设,在语文学科方面设置了养蚕观察日记、童话故事创作、课本剧以及蚕桑诗歌这四项与小学习作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极具趣味,富有生活化,能在开始初期便激发起学生的习作热情,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如果要维持学生后期的习作热情与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优秀的习作作品,光凭新颖的主题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有效的习作评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习作内容,通过习作评价递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可视、可进步的阶梯,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将看似痛苦的习作过程变成一种乐趣来享受。为此,学校在进行“蚕精灵”语文课程推进的同时也动员各年段老师根据年段目标、学生学情等进行该学段习作评价的研究,并将一定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以建立比较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同时便于学校更好地推进“蚕精灵”语文课程建设。如何借助习作评价推进?下面从评价的内容、方式、主题及反馈这四个方面谈一谈。
一、评价内容: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鼓舞,作文评价的目的也应在于唤醒和激励。”教师在布置养蚕日记及创作童话故事、课本剧之后,学生往往是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前期因为观察对象的新奇、创作形式的独特而兴趣盎然,可后期却会因为教师关注的减少而缺乏动力与热情,产生倦怠心理。因此,习作是一个由内化而外化的缓慢过程,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分时段地进行评价,多评价学生的过程而非只等待学生的结果。其次,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对于习作能够自主、轻松完成的可以多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习作有困难、容易退缩的可以多用过程性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因此在评价时要注重表扬其为写作所作的准备、所花的时间,表扬其认真对待习作的态度,将评价的重点从只顾文本质量到关注学生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上。以创作以蚕为主题的课本剧为例,就要多评价学生的习作过程,肯定学生前期的资料准备、素材整理,表扬学生完成过程的态度,用及时的肯定、赞扬为其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让其更受鼓舞,更好地完成作品。
二、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评价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习作评价通常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即以评语形式出现,定量评价则是以等第或成绩出现。定量评价多适用于考试、比赛等择优选取的项目,能清晰地显示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

在“蚕精灵”语文课程的推进中,定性评价的用途比较大,在课程推进中多使用定性评价不仅能通过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秀之处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也能通过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定量评价在“蚕精灵”语文课程建设的推进中没有用处,只是在使用定量评价时需要建立一定的标准,在标准内进行分等级或打分评价。以评价养蚕日记为例,可以从态度积极、内容真实、思维创新、语言得体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定量评价,以便于学生产生奋进心理,争取跟上大家的步伐,更上一层楼。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信息化
    “现在的习作评价是教师单一的评价,教师以审判官的姿态审视小学生的习作”。在引导学生创作“蚕精灵”相关作品时,光依靠教师这单一主体的评价往往会造成作品风格趋向同一,内容趋向一致,缺乏新意。因此,“除了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家长、其他教师、亲戚、朋友等更多读者评价”,形成“教师——学生——更多的读者”这样的三环式评价模式。学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时,也根据此观念将习作评价的主体范围进行了扩大。将学校、家长、学生、网络平台等都列为学生习作评价的主体,通过不同群体的发声,既能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又更能选出大家钟爱的、有质量的作品,对于学生的作品评价也相对更为公平。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学校积极发动学生注册青果在线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日记以博客的形式发表在网站上分享;鼓励家长进课堂,参与课堂互评、网上点评;开辟美文长廊,定期更换作品,票选人气文章,选出习作周明星;联系校外优质的报刊杂志,帮助学生投递优秀作品;在班级设立习作互助小组,定期分享习作片段,互相交流意见进行更改、完善......通过借助信息化的大背景以及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与自信,对学生的习作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四、评价反馈:多形式、多角度
         养蚕日记、童话故事创作、课本剧编写作为“蚕精灵”课程基地建设中的语文学科建设,在追求课程的持续发展时,还应注重运用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反馈方式。
         口头反馈是学生比较钟爱的反馈形式,具有即时性,是面对面的交流,是最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升自信、提高习作能力的方式。但是其高效性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不能面向全体师生,只偏向于部分被选到的学生,具有片面性。因此,在面对一些习作较为困难的学生时可采用口头反馈,通过言语的沟通,眼神的交流提升习作自信,减轻习作痛苦。
         成果展示深受师生认同,但是它的受众也具有片面性,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得到展示的机会。不过此形式也有隐形的榜样作用,即在使优秀作品的作者感受莫大荣誉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学生不断进取以提升自身的习作水平,从而获得展示机会。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没有限制成果展示的篇幅,可以是精彩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也可以一首诗歌,一篇美文,这样就将展示的受众扩大,使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只言片语。
        习作评价作为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乐写、想写、会写,为此,需要学校、教 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从评价理念到评价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与优化。尤其重视评价对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植学生习作自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反馈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月圆、钟晓杰.走向“理趣:”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的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
[2]黄平丽、王仁清.多元评价,开启高效习作“直通车”.[J]教育前沿,2009(45).
[3]张菁、郭兆军.习作评价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6).
[4]梅玲红.浅谈小学生的习作评价.[J]新课程研究,2009(2):174.
[5]杨宏. 习作教学多元评价的有效策略.[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