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群
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笔者在研究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依据、试题特点及发展趋势后,提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备考策略。即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前提之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知识时,教师首先转变忽视语言文字教学的观念,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样能更好的应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趋势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化的考查。
一、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的教学
在高考的指挥棒的指导下,应试教育思想充斥着整个高中的教学。教师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免受应试教育思想所支配,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教师遵循的是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模式。因为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才占 20 分,考查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会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和巩固练习,没有像古诗和文言文阅读从高一一直讲到高三。大部分教师对语言文字知识的讲解是零星的,比如说:在课本中出现某个语言文字的知识点或者考试中遇到这种题型才会给学生讲一讲。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根本得不到强化。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学好阅读写作的前提,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转变之前的教学观念,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在以后的讲课时应系统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扩展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
二、更新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
教师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去讲解零星的语言文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不高,学习效果必然不好。教师应该多样化的去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师要改变遇到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才讲解这方面知识的现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必修课本中语言文字知识与选修教材相结合开展“语言文字专题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练习学好每一个语言文字的专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调动起来,学习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例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诗歌语言凝练、优美、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因此教师在课上应重点赏析诗歌的语言,这时就需要讲解是诗歌中的语音修辞如何使诗歌语言锦上添花。在必修二的梳理探究中《修辞无处不在》中就涉及到了语音修辞专题的详细内容。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中第二课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中更加详细的讲解了押韵和平仄的语音修辞知识。教师要能够充分发现选修和必修教材中相联系的语言文字知识,把他们归纳总结成一个专题。
在讲诗歌之前或之后给学生设置一节语音修辞专题学习,让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对语音修辞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例如诗歌讲究押韵,押韵就属于语音修辞中的一种。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现代新诗都有押韵,《沁园春. 长沙》押ou(iu)韵;《再别康桥》每节押韵,节节换韵;《雨巷》每节第三、六行押“ang”韵,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三首诗都使用了押韵这一语音修辞,诗歌富有音乐美、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除了押韵语音修辞中还表现在重叠词语的使用。如《再别康桥》中最显眼的叠词“轻轻的”,“悄悄的”。
使用叠词的妙处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轻轻的来到康桥,最后又悄然离开。叠词的运用把当时作者的来去的状态渲染的十分准确。此外叠词的使用也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感,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舍不得离开康桥的真挚情感。除了上述语音修辞还有叠韵、双声、平仄等,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在专学习中系统的给学生讲解每一个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补充在讲解诗歌之外的语言文字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在“玩中学的教学模式”,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语言文字的知识。学习成语,教师可以举办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比赛;学习病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搜集不同类型的病句,让身边的同学当修改病句的医生;学习句子衔接,可以是把课本的段落进行挖空做衔接题;学习语言表达可以举行辩论会、演讲会等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选修课本《语言文字应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病句的兴趣,课本设计了引子:主持人的“脱口误”。采用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一些口误的句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下面是口误的句子:
(1)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
(2)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这两句话其实都是主持人的口误,是有语病的句子。下面我们对这两句话进行诊断。
(1)句的毛病是“否定不当造成了多余”。“是否”和“有没有”都表示否定,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肯定。(2)句的毛病是“搭配不当”。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发现是不合语法的。第一个分句没问题,第二个分句去掉修饰成分,只剩下句子主干“数量是国家”, 这是很明显的搭配不当。
教师在进行病句教学时也可以采用这种趣味性的活动进行导入,然后在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从媒体上找到的广告语:“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便捷和共享。(手机广告)”,此句话更加共享是不合语法,因为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前可以加程度副词。教师还可以举相似的例子“很共享、最共享”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以找广告语中的病句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更愿意去修改,与此同时还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病句的相关知识,此外病句的例子选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能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避免出现语病问题。虽然我们的语言文字活动不能每天上演,但是教师应适当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字知识。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也提出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任务群。在这种语言文字学习日益增强的趋势下,教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究这一领域,也坚信在各位学者和教师的努力探索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之路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