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雅萍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422700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在这种大趋势下,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三个方面谈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探究。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激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通过以上方法,日积月累,学生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法。
(一)学生主动参与法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须得通过活动。
”其实质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理解旧知的基础上从新构建新知。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习得语文知识及其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在语文课堂控制中,最充分地运用“参与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实践活动,奋发学习心态,体现群体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1、全员参与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学生在学校应受到机会均等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控制的时候,必须扩大参与的对象,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达到“全员参与”的要求。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体会“桂林山水”的美,课堂上我就采用了“个体学习”和“分小组讨论”这二种手段,扩大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达到了面向全体的目的。
2、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较好的参与方式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高,主动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在参与的过程中,我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唱、画、演示、实验等诸多手段。
(二)、教师充分激励法
“激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策略。这是外界向学生输入的一种刺激,也是一种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课堂控制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激励策略”,是否真正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一堂课能否成败的关键。
1、目标激励: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前,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教师提出课堂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首先质疑,哪些句子含义深刻,然后指出本课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字面义与内含义,看谁分析深刻,见解独特,答案有创造性。目标是导向,经过激励,学生就可以在“跳一跳、摘桃子”的心理期望中达成目标。
2、赏识激励: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正向评价、表扬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主精神。这一激励手段,主要是教师要会用评价语言,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面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一般可采用这样的语言:“你今天能这样回答,老师真想不到!”“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真了不起!”……
三、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