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玲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观音湖学校 4329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大力提倡对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旨在通过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以团队互动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然后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方式作出引导和延伸,全面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团队互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同学生个体和教师之间的观点碰撞与交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地位、角色、职责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这也是一种快速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在于:立意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调动思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以抢答的形式展开互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清楚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点,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开展互动教学,并且以怎样的方法可以长期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热度。很多教师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表示无从下手,而且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在这里,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一切具有竞赛和争斗色彩的事情都比较感兴趣,而且小学生都有一种“不争到手不服输”的劲头,所以,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强大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以此来进行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曹冲称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在讲解完课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了解多少呢?在三国名将中,有没有和自己姓氏相同的人呢?自己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哪个人物呢?教师通过这类问题的提问会后,先不要让学生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教师可以用秒表计时,以二十秒为一个周期,在计时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谁先举手谁先回答,或者谁先站起来谁先回答的方式进行抢答。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会马上被调动起来,然后在抢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出一些鼓励或者小礼物等,以此来长期保持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我姓关,三国里有个名将教关羽,字云长,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之首。”还有学生可能会说:“我最喜欢三国中的谋士郭嘉,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以此为法,教师在以抢答的形式开展课堂互动的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情境带入角色扮演
在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事情喜欢通过积极的表达和肢体动作来将之展现出来。在这里,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把肢体语言和感情思维带入到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带入。
例如,在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上台进行表演。在表演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情境带入,模仿植物的特性,如蒲公英像降落伞一样漫天飞舞;苍耳挂在动物的身体上四海为家;豌豆“啪”的一声跳出了豌豆荚。以此为法,让学生对植物进行表演刻画,能迅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表演了解都一些关于生活中的尝试,比如在问话或者传达他人话语的时候,要抓住中心,不能跑题。这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生活技能,因此,在教学的同时,通过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展交流讨论自评互评,合力完成语文教学实践
教师在开展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寻找自己在学习中不到位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互动交流和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课堂设计。
例如,在学习《村居》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古诗的意思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并且确立一个主题,如“在《村居》中,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是一种思乡之情、或者是一种孤单的心情、亦或者是一种怀念童年美好时光的状态等。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之间积极的交流发言,同时让学生之间的思想产生互动和碰撞,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延伸,获得更好的,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有效的将实践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将理论转变成实践进行运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开展好团队活动教学,就需要教师对课题和教学方案进行认真的设计和不断的优化。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在长期不断的培养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明太.意象互动 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62-64.
[2]白薇.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实践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