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河南省商水县第一高中 466000
摘要: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的思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出高效课堂,让语文教学能够绽放出活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以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策略;效率;新课标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展示出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同时在新课标下教材的内容设置,也增添了更多创新元素,包含了更多开放性与应用性的问题,能够在扎实学生语文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表达、兴趣爱好以及德育建设等多个方面加以提升。
一、营造轻松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成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为学生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方案,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营造出轻松与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知识的思考和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微课等教学平台,能够将枯燥的语文讲解,转化为直观的视频以及图片等,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述《荷塘月色》时,可以为学生展示荷塘的图片或者视频等,让学生欣赏荷花,并播放一些比较古典和舒缓的音乐,鼓励学生跟随音乐大声的朗诵文章,感受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意思,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过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营造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能够极大的吸引高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组织开展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从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中涵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等诗人的经典古诗词,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人文性,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进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转换以往枯燥翻译和讲解的方式,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搜集资料、古诗词主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课外古诗词阅读比赛、古诗词接龙等活动,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古诗词。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古诗词中的具体情境,分角色将古诗词演绎出来,通过对话与表演的方式,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内涵,增强了古诗词学习的魅力与趣味性。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范围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焕发出语文课程的生命力,不能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将教学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教材中,还应该将学生的口语表达、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衔接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拓展语文教学的范围,延伸高中学生的语文视野,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衔接起来,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仿写、扩写,或者让学生依照主题,充分的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如:在学习了《劝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仿写,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比较开放性的写作话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也可以在班级内部构建读书角,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周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素材。
结束语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采用多种方式强化教学的效果,展示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导性,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讨中,强化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建设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启迪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进明.浅论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2):159-161.
[2]祁绍艳.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5):131-132.
[3]陶赛军.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7):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