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银萍
(山东省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太保庄街道太保庄小学)
摘要:当下社会,人们都开始注重心理方面的问题,小学生的教育也是一样,也开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所涉及。小学生面因为年龄小,导致对事物接触的少,内心世界就像一张白纸,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社会生活、课堂学习、人际交往等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在教师没有观察到的情况下出现心理疾病或是心理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所把握,在授课时尽量引导学生情绪,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带动下,放松心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观察点来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看似和学生心理健康不搭边,但确实是最能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诗词、作文写作等多方面了解感知学生的内心情绪,合理运用心理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应该要考虑学生思想,不断培养学生课堂自信心,比如学生被提问到后,回答不了老师的问题,这时候老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坐下,而是考虑换一个有相关性但是相对简单一些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学生答对后也好给予学生鼓励,不要让“死”问题耽误学生的课堂兴趣。经常鼓励学生减少他们对学习的烦躁情绪,了解学生情况,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减少学生学习的自卑情绪,从而更好的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系统的发展。[1]
一、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教师在设计教学课堂时没有制定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不自信的表现,这种情况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教授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必须有所改进,增加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增强学生课堂问答水平,建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怎么表演课本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找一节之前的故事课,小青蛙或是四个太阳,这样有趣味性的故事,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情景演绎故事里的内容,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挑选参与者时,找一些班级中比较腼腆的学生,让他们有勇气站在讲台上发言表现,情景演绎之后在鼓励支持他们的行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舞台应变力,通过鼓励还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互动性也能快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更仔细的掌握学生心理情况。
(二)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动性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都是学生朗读、背诵,教师不停讲解,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有枯燥情绪产生,教师要结合心理教育方式来合理改善这一问题,提升课堂品质。
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部编版》端午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端午节的由来、典故,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等问题,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教师教学生们如何包粽子,小组团结包粽子,增加课堂活动性。
还有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部编版》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灯谜、纸灯笼、月饼、粽子、饺子等一系列的与节日有关的物品或食物,或是让学生自己准备然后逐一分享自己准备的东西,之后再相互赠与交换,让学生真看真感受语文课程的内容,增加课堂多样性,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有所提升,才能让教师更直观的发现学生内心异常或是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内心要充满感情,借助多种方式来促使学生们产生共情,在分析理解课本时,教师要详细的描绘人物感情,让学生有代入感,在带入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多学会朗读,通过大量阅读后,学生会学着开始对人物有全新的思考。再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发散思维,比如为故事写结局等方法让学生思考阅读,通过文章的丰富感情来净化学生压抑的心理状态,打开学习的思维启迪,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
(二)提高课堂质量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学生在成长教育阶段是比较情绪化的,很容易冲动犯错,如果不及时制止批评,学生可能会学会一些不好思想。课堂上主动探索学生的兴趣点,这就需要教师能有效改善课堂氛围,调整自身课堂节奏,制定教案时,也要用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知识,不能把渗透的契机用在一句话两句话上,也不能只口头说说。课程外,教师也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放学后,学生往往会被课后班辅导班占据大部分时间,教师要在学生的这些压力下,找到能使学生放松心情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比如适当的减少浪费时间的作业,多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性质的作业,帮妈妈摘菜,吃完饭后刷完这类有学习性质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后也能有休息放松的时间。
(三)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阅读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不失为一种手段。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教师可以再阅读故事中了解学生内心活动,阅读一些开心的读物杂志,帮助学生转移高强度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得到暂时放松,或是找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能通过文章产生共情。例如,教师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时,可以根据相关影片,讲一段看一段,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不光对鲁滨逊的漂流路程充满好奇和想象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结合小学生心理状态和当下的心理情绪,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建立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表现。这对于小学生成长阶段属于心理的启蒙教育开端,教师在小学生心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点,而随着教学条件和教授环境的不管改良,在新课改的逐步发展下,教师更应该全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以后前进的道路上能平稳复发展。
参考文献:
[1] 柴俊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8(23):42.
[2]赵月,黄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31(5):112-112.
[3]李韦鹃,王德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