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婷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 535300
摘要: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化学反应与化学公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会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教师应针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积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成功的首任导师是兴趣和乐趣。”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名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原动力,也是学生心理最有潜质、最宝贵的要素,它不是先天储存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内心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求科学文化知识,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开阔人们的眼界,去认识外部大千世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培植的中心园地,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但不可能提供终身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化学学科而言,每位化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传统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度重视知识掌握
高中化学主要分为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两个部分[}a,知识点众多,教学任务较重。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高考成绩,在教学时只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将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这样的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化学课堂上,教师教学目的性较强,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长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完全把控课堂教学进度和节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整节课下来,完全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直接省略了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环节,为的是在高三前讲完所有内容,腾出时间来开展复习。
3、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很多理论和概念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化学反应,才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受高考影响,教师需要不断赶进度,部分教师就直接省略了实验课,只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实验视频。这样一来,学生完全没有动手的机会,就无法真正掌握和消化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课堂分层,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在认知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明确这一特点,有效创设分层课堂,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学有所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盐的水解”为例,教师在讲解本堂课的知识时,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预先将本课堂的教材知识发布到班级群中,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作业,并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依据学生各层次的实际特点,恰当安排教学时间、步骤等。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预习所获得的知识,由其他学生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注意聆听,将学生遗漏的地方或需要检查的地方记录下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可引导班级的后进生表述讨论结果,并以树状图的形式加以描述。在后进生阐述完自身的观点后,教师可鼓励班级的优等生对其观点加以补充与延伸,使树状图的内容更加丰富。
对班级的后进生,教师可向其提出较为基础的问题,如“水解特征表现在哪里”“什么条件下会发生水解”等;对班级的中层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问题难度,如“电离规律的概念是什么”等;对班级的优等生,教师则要在确保其掌握了这
些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如“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具体来看,教师应从整体层面剖析课程内容,再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依据问题的难易,引导相应层次的学生探究。
2、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物皆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了解化学本质,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蛋白质”时,教师可以引人“三鹿毒奶粉”事件,告诉学生三鹿集团利用“三聚氰胺”中的氮元素来“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提问:“如何识别真假奶粉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中学化学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化学教学语言成为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触发点,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布置生活化作业,如让学生调查当地河流水质受到污染的主要成因等。教师也可以开展化学课题研究活动,如“合理健康饮食”“废电池再利用”等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重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的一部分,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石。然而,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更多的是以验证性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跟随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学习化学实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人学习,也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转变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人创新元素,在实验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帮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打破学生思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进行自主创新,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探究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实验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带领学生明确实验原理: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过外电路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在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就“形成原电池正负极金属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探索,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转变教学的方式,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彬强.高中有机化学课堂高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下旬,2018,(12):254.
[2]王芳芳.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