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杨秋平
[导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杨秋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埤肚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535429
        摘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领域的运用,使得教与学更加简便。数学课程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诸多便利,还能活跃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试探性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问题;策略


        当前很多师生都开始意识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尤其是针对性不强、灵活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教学效率的提升,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创新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切实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灵活解析重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全套照搬。当前的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借助网络找到相对应的课件,因而有些教师直接将课件作为教案,全套照搬、一用到底。例如:某位教师讲解“圆柱的认识”内容时,第一句话就是“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随后继续说道“请看屏幕上的课件”;第二句话就是“大家知道圆柱有哪些特征吗?一起看看屏幕上展示的课件”;第三句话就是“大家看看屏幕上展示的这些习题,请尝试解答”。整堂课基本就是向学生展示了一遍课件,电脑成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明显与教育的基本规律相背离。
        ②随意选材。部分教师为图方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材内容出发,随意从网络上下载微课或PPT等资源,直接复制粘贴展开教学,甚至有些材料与实际授课进度不一致,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1]。同时有些教师在数学课件制作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一味追求华丽的背景设计,甚至插入无关教学内容的背景音乐或动画,只求装饰、忽视效果。这样的数学课件不仅无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内容的学习中,还会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难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深层内涵,降低教与学的有效性。
        ③形式化严重。由于教学课件都需提前制作,因此有些教师会利用课件的方式固化授课的内容与过程,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将学生思路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流程上,特别是学生思路与课件预设不一致时,以便按照预定的顺序演示所准备好的课件内容。这样的方式极易出现知识漏洞,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的发展,明显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有效策略
        第一,恰当把握时机和时间。

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环节不能只单纯依赖于黑板演示或语言灌输,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和时间进行恰当把握,以免喧宾夺主或新的电子灌输。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无法直观演示而又需清楚呈现之处进行使用,准确把握使用的时机,帮助学生攻克教学的重难点[2]。以“圆柱的表面积”为例,由于教师无法直接演示圆柱体的空间立体图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圆柱体旋转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清楚知晓圆柱体上下底面和侧面的形状,以此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第二,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效率的高效性和形式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而不是赶时髦或全盘照搬照抄。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虚拟现实或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3]。以“千克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即:创设“虚拟公园”的情境,各种动物正在“公园”中比体重,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其放置在合适的秤上进行称量,并说一说谁轻谁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整合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三,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要想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的良好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4]。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营造生动有趣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意愿,即: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带有各种形状的生活场景,如校园地形图等,让学生找出图形涉及的不同图形,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时,教师可以顺势导入本课内容,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进行形象展示,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动画进行实践操作,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下图所示),获得学习成就感。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软件或平台布置课后习题,与学生进行网络的互动沟通,为学生答疑解难,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获得学习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言之,信息技术作为生动有趣、新颖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全套照搬、随意选材、形式化严重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降低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具体应用环节要立足实际,恰当把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和时间,注重使用形式的灵活性,善于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从而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小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文渊(小学版),2019,(7):101.
[2]陈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6):89-91.
[3]程红松.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读与写,2017,14(10):120-126.
[4]王小锋.新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7):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