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李云竹
[导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李云竹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江镇桥东学校,湖南省 岳阳市 4145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在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时,通过对“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遵循,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前提,对与其个性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进行创设。使得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下,达到其学习欲望、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情景教学;课堂融合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为出发点,对有趣的教学情景进行创设,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都只是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对新旧知识之间、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给予了忽视。此种情况,使得学生既无法理解知识,也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发挥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良好的教学情景进行创设[1]。使得学生能够在所结合的教学情景和数学知识中,加强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从而能够在其数学水平的增强下,促进对其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主体,创设趣味化教学情景
        学习过程,其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以一定的教学情景为依托。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逻辑性和抽象性,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却只发展了具象化和发散性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一味的灌输讲解,那么无法对学生的固有经验进行发散,无法让学生形成认知感知,无法对其综合情感进行调动,进而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针对此,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对相应的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并在其中融合进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如此就能够发挥学生的认知经历,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对知识展开有效性学习。
        如,教师在对“认识图形”一课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对“小猪盖房子”的情景进行创设。在创设之后,教师可以以情景为依据,对学生展开提问,如小猪的头部、耳朵是什么图形?手臂和肚子又是什么图形?小猪所盖得房子中有哪些不同的图形?而当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出相应答案后,教师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图形,对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拼接。利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知识全面的“溶解”到情景中,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思考和动手中,加强对各种诸如圆、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在其认知水平的增强下,促进其学习能力和成效的提升[2]。
二、贴近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解,不是为了对理论公式进行讲解,不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单纯解答。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对知识进行掌握后,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知识,并掌握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展开理论讲解,这样的情况割断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所分裂的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无法对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而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基于此,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在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摒弃,对固有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后,以生活实际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前提,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对学生展开融合教学。
        如,教师在教学“圆”一课时,就可以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在此当中,学生们就会积极踊跃的回答,硬币、瓶盖、太阳、车轮、脸盆、月饼等等。而当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奔跑过程中的车,并让学生思考,为何车轮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强,那么为何不将车轮做成三角形呢?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都会陷入到思考当中,而在思考之下,部分学生就能够得出,因为车子要行驶,将车轮做成圆形能够更加省力。针对学生的此类回答,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副画面为车轮正常车辆正常行驶;一副为车胎爆破车辆艰难前行[3]。在展示当中,让学生分析,这两个画面有何不同之处?造成其不同之处的原因是什么?车胎爆破车辆艰难前行的原理又是什么?然后在学生的实际分析思考中,对知识进行提炼讲解。如此既能够让学生加强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生活认知,从而能够在其能力水平的增强中,促进其生活素养的提升。
三、问题引导,创设启发性教学情景
        思考的前提,就是问题,学生只有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不断的深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么直接对问题的作用进行忽视;要么直接利用解释的方式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提供;要么就只是利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只能对问题进行被动解答,而无法进行主动思考。此种状况,无法充分有效的调动出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帮助学生高效发展思维能力。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在对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进行遵循后,对启发性的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并在情景创设中对问题进行提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研究和探索,自己总结答案,创新意见和观点。
        譬如,教师在对“角的度量”进行讲授时,就可以以扇面为结合点,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相关问题进行提出,如扇面哪一部分是锐角?何种情况下为直角?是否存在钝角?除了有锐角、直角和钝角,还存在哪种情况?利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空间,从而能够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下,实现其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增强[4]。
结语
        总而言之,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不仅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符,还能够在对其已有知识进行充分调动时,通过对其生活经验的联合,强化对其情感的迁移,从而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针对此,教师就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继秋.谈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的融合教学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5):209.
[2]秦怀仓.情景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2):266.
[3]杜智强.浅谈小学数学情景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7,(3):21.
[4]余兰浩.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16):3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