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红玉
德州市陈庄小学,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德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目标,重点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精细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工夫,强调理论和实践、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
关键词:德育教育;以德育人;潜移默化;家校携手。
小学时期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形成价值观、道德观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质疑。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驶好人生的第一帆。那么,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的:
一、立德树人,身正为范
一要师德过关。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现实社会中,也有一些地方的教师队伍管理不严,让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甚至有犯罪倾向的人混入了教师队伍,试想一下:这样的人能指望他教好孩子的品德吗?二要师规过硬。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说,教育学生讲诚信,教师自己也要重承诺,守信义,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身为教师最基本是不旷课、不迟到、不拖堂。另外,在工作中, 教师不仅要用师德来规范 、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教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 教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是一本更具说服力、感染力的教科书。三是师表过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记得我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一直不好,原因在于学生们普遍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甚至抵制看书,一开始,我用各种方法督促学生看书,可是效果一直不如人意。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后来我把讲台变成学习桌,摆放上学习笔记本、教育理论书籍等等。每天早上早读的时候,不再是在站在讲台上监督学生,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有学生好奇地问老师在干什么, 在教导学生,看书是一种享受,也是在给自己的大脑充电 ,你们如果多看书,很快就能追上老师。果然,不出几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自学了,渐渐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是课内书还是课外书,他们都会主动去看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点面结合,整合拓展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
比如说,在语文课中,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篇章,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地对待事和人;在数学课中,渗透人文主义思想,通过计算的历史,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摘数学高峰桂冠;在体育课中,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通过形体健美、球艺体操活动,鼓励他们练好扎实基本功,强身健体,保卫祖国和家园;在自然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环保意识等;二要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德育。比如,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道德品质;在国旗下的讲话、讲座类活动中,进行立志、律己、礼敬、诚信、益友、节俭、自强、勤学、仁爱、孝道等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运动会等竞技类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等等。三要在日常生活中拓展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同时,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访的机会反馈信息,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携手并进,共促成长
一要慎用惩罚手段。对教育来说,惩罚永远不是目的,而仅仅只是手段。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承受的溺爱较多,自我意识相对较强。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对他可能永远是一个阴影。因此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如果有必要进行惩罚,以说服为主,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 将会承受自己的过错带来的后果或付出代价。如果没达到目的惩罚也就毫无意义。 ?二要常用沟通手段。很多学生犯错并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所引起,而是由家庭影响、环境因素、具体场景所引起,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反而会起负面作用。教师要经常性与犯错的问题孩子们谈话沟通,放低姿态主动和孩子们交朋友。教师只有善待、关爱学生,学生才会由衷地热爱学校和老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三要巧用认知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对笔者的学生, 笔者不仅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在向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教诲、社会的需求负责,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心的培养应当遵循“从自己到他人,从校内到校外,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比如可以从引导学生出“ 感恩专辑板报”、开展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开始,督促孩子履行职责,让孩子在一次次劳动、协作、交流中感受责任的分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责任心增一分,依赖性就减一分,进取心也就强一分,主动性则会添一分。教师对待 学生应该像放风筝一样,握住手中的线,让它相对自由地飞翔,健康地成长。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它既需要广大教师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又需要广大教师灵活机动,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倾注所有的真心、爱心去帮助学生。“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