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1期   作者:熊伟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熊伟
        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中  4301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地理认识、地理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引言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能力、地理综合思想观念和地域认知能力等层面。地理人地协调是指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在同一个空间上的协调能力,是基于人类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基础上实现的;地理综合思想观念是指人类在已知的地理学的理解上对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和认知的思维模式;地域认知是指人类对于同一个空间中的自然环境地域变化的预测、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地理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地理模型构建的思维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古代,实践的思想就在我国生根发芽。例如墨家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但是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大规模地实施。民国时期,受杜威的“活动课程”的启发,中国的教育开始盛行陶行知与陈鹤琴为主导思想的教育理念,提倡“生活即教育”以及在“做中学”的指导思想。80年代初期,徐洪涛定义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学生课外活动得以丰富。90年代,国家规定了活动课的概念时,直到2001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方案,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设置为一门必修课程。综上所述,就实践意义本身来讲,我国自古以来虽然认为实践极其重要,但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却启蒙于西方国家。尽管起步较晚,但却势如破竹,在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课程逐步推向规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高中地理的学科素养受到了很大的重视(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学科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虽然在教学模式中提出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很多老师为了能够系统、便捷、完整地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考得更高的地理分数,常见的还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模式。老师是知识的主要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地理课标的要求,高中地理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建立起“实践”与“知识”的统一性;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人地协调观,提高自身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科学设计,提高思辨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本质是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实验所表现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往往体现多要素的参与,而每一要素的性质、大小和强弱又有许多变化和不同,这使得其具有真实情境的复杂性特征。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大实验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辨别和解释等能力。
        (二)扮演知识角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去传达正确的知识。

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等,对知识进行生动的诠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如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教师可以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搬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课堂学习中的表演者。这既能够增强全班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他们在自己的扮演过程中去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转变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是单向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忙于大量输出知识,学生忙于盲目接收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自主思考理解的能力,导致课堂缺少互动,缺少了生机,学生学习没有了乐趣,教师的授课彰显得无聊[2]。因此,为加强学生地理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课堂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形式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地理想象能力,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与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空间构建能力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促进自身知识的完善,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先进的教学仪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以乡土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实践能力的野外培养
        大自然是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大舞台,高中地理老师可以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以乡土地理为依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便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到地理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在假期时间,高中地理老师可以组织班级的学生进行一场“假期出游”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保证学生们的安全,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然后,在具体出游的过程中,高中地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来带领学生分析家乡的河流、地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等。以便让学生们对家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回到学校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写一篇关于出游地点的地理分析、总结报告,其中写得详细、写得正确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其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野外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野外地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真正的地理环境中运用知识,获得知识,可以极大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对学生的深入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设计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知识终究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地理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知识,两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教材中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抽象的概念等融合到现实的生活中。这可以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此便做到了学和用的转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了生活中,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综合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做基础。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知识与实际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构建地理化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邓丽霞.回归自然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李慧娟.高中旅游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惠祥祥.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景丽云.高中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朱玲.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