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中学 314000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实现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变革。逆向思维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反弹琶琶”即缺点型逆向思维,如何能利用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所谓的“缺点”,就是我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为此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努力寻求着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运用“反弹琵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实践进行浅显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逆向思维 教学策略 有效性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教育领域中,逆向思维在传统学科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却很少提及。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灵活而又开放的过程,缺点型逆向思维应用于教学成为一种必然情况。
“反弹琵琶”原本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现在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它要求逆向求异,当然是选择性地求异,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反弹琵琶。另一方面,反弹琵琶强调利用事物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和特点,再生出新的资源,扭转局势,化不利为有利。该策略主要是用在教育教学中,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它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自身的或者事物的缺点,反向思考问题,使得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同时使资源再生。
一、巧用“反弹琵琶”,学生由受体变主体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传统的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依赖感,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不愿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愿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网络总有浓烈的兴趣,不仅仅因为可以打游戏,还有各种娱乐活动。然而更多的时候,信息技术课堂是在无连网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一看到没有网络,瞬间就失去了一半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也是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足够的信息资源去学习。
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把已失去的兴趣找回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反弹琵琶”的教法。比如:学生喜欢游戏,这是我们不喜看到的情况,但是我在上《奇妙的图层》这一课时,我就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画面,以拼图游戏方式来完成对图层的认识,这一堂课学生干劲十足,激起了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我在教学中采取由“先教后学”变“先学后教”的逆向思维教学,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学,自我探究操作,遇到问题相互讨论研究解决办法。
学生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很自然地把学习需求变为自然驱动,不是强制执行;学习过程是一种自然体验,不是包办代替;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自己尝试探索的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主人的地位。
二、巧设“反弹琵琶”,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初中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心,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会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一种兴奋感,会提出各种问题,并进行探索。好奇心是学生行为的动力,是求知欲的重要表现,也是兴趣的前导,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为求知欲,再促使他们将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动力及创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巧妙地运用“反弹琵琶”计。
比如在讲解《建立网站站点》这一课,这一课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利用“反弹琵琶”,把抽象内容生动化。首先展示一个完整网站的站点文件夹,通过观察,把站点文件夹比喻成“家”,主页就是“户主”,各种资料文件夹就是各种衣物配饰,这样学生就能有参照物,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活化,也容易理解,一句“建家立页”就能让学生明白制作网站的基本步骤。再如,在上《网络交流》这一课, 我运用“反弹琵琶”计,创设一种“故意出错”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有迫切学习的期待,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它的一般流程为“故意出错—分析错误—改进方法—反思巩固”。课堂任务是要求每位学生向老师的电子邮箱发送一份电子邮件,我故意将我的电子邮件地址写成“112jer@126. com”,这时一些细心的学生就会马上指出我的错误,而那些粗心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引起好奇和警觉。通过设计“故意”的“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采用“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策略,把抽象的课堂理论与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实际相结合,把“漏洞”展示给学生而变现的不自知,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巧借“反弹琵琶”,挖掘潜在再生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设计时,会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分析和提出对策,但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不会完全按照预设进行,而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些非预设性课堂问题呢?“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策略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不是按照常规思维解决问题,而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变缺点为优点,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再利用,即转换成课堂学习资源。
例如在上《自选图形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给古诗进行配画的任务,用到了如下的一副图片 ,学生操作之后,发现上不了颜色。操作中出现难题了,那么我们就好好利用起来。首先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所在,看错误提示说了什么,获知原来是因为图形不是封闭的,所以上不了颜色。问题找到了,那么如何去解决呢?于是,我顺势添加了一个任务给不封闭的图形添加颜色。让学生根据书本以及软件的错误提示,讨论并解决问题。
设计问题如下:
问题1::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封闭图形?
问题2:如何让添加的线条不显示?
学生通过一次次地发现问题,相互讨论,尝试找出错误的原因,初步发现或解决问题,对于问题1,学生想到给图形添加封闭线条,对于问题2,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知道了形状轮廓的作用。最后由教师根据尝试任务中的问题、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这样的“反弹琵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上发生错误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使老师了解到学生发生错误是老师人为不可控制的。
再如上《设计页面》这一课时,学生没有按照我的任务顺序操作,先添加背景图片再添加配图,而是先添加配图,再添加背景,发现配图不见了,这个时候,也就正好讲解了叠放次序问题,这是一个可预见的错误,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对叠放次序提前讲解,看实际情况机动调整,可以加深学生对叠放次序的认识。
所以,巧施“反弹琵琶”计,利用作品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和特点,或者意外发生的问题,进行反向思考,扭转局势,化不利为有利,既解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同时使其变为新的教学再生资源。
四、总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那些 “打破常规,闪现奇异的智慧之花”,并且呵护它、引导它,使之燃烧得更旺。这不仅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果,更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受益匪浅,出奇制胜。
参考资料
【1】王秋荣 《信息技术课程中逆向思维式教学策略设计与应用——以高中“网络技术应用”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2】吴洁《从“出奇”出发,达“制胜”目的———
浅谈逆向思维在课堂有效性教学中的策略研究》《中小学电教》2016.7
【3】 王赛凤 《信息课堂中缺点型逆向思维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应用》 《中小学电教》 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