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密芝
胶州市三里河小学 山东省 青岛市 266300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校秉承“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课程育人理念,有载体、有层次、有成效,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培养一种劳动技能,激发劳动的创新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奠基。
一、问题提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娇惯,对孩子缺乏劳动教育。小学生的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较严重;有的学生不知劳动为何物,只知道享受劳动成果,”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重智轻劳,重分数轻能力, 轻实践体验, 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育人导向不够明确,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学校劳动教育缺少载体,除了在课堂上以课本为本外,教学资源碎片化,没有充分立足本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开掘,育人效果差。学校劳动教育缺乏课时保证,如”孤岛”,与其他教育缺少关联。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校认真学习、领悟习总书记讲话、教育部等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青岛市“十个一项目”等精神,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通过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校本化,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具体思路
(一)构建课程,劳动教育有载体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校秉承“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课程育人理念,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培养一种劳动技能,激发劳动的创新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奠基。构建了劳动技术课程群,包括: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亲子共做家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每个课程又细化为不同的微课程:班级小种植、手工制作、烘焙等。
(二)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有层次
1.立足课堂,挖掘学科劳动教育资源。借助国家课程,渗透劳动价值和劳动能力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学习,体会劳动之辛苦以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与课外结合,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建立“三园一堂”,做为劳动基地,拓宽学习时空。强化劳动价值和劳动能力教育。三园指:和美种植园、源源果园、合合养殖园;一堂指食堂。三园一堂”成为劳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如在和美种植园种植大白菜,学生通过播种、管理、收获等体会劳动的价值;秋天,在源源果园举行采摘活动,在摘山楂、摘柿子的过程中,感受丰收的快乐;在合合养殖园养鸡、鹅、兔,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更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意义。利用餐厅这一课堂,学生通过分饭菜-收拾餐具-涮餐具-管理,学会了为餐厅服务;通过擀-做-蒸-尝,学会了包包子;通过铺-装-叠-翻-扎,学会了包粽子。
3.开展家务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常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我校定期举行亲子共做家务活动,每天布置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如洗碗、洗衣、扫地、整理房间、叠被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的劳动习惯;利用寒暑期,组织开展“会洗衣服”“会做一道菜”“会做家务”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4.盘活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周围劳动基地,和丁家庄蔬菜批发市场,将“三园”的劳动成果进行义卖,将义卖钱捐献给学校的贫困学生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学生在义卖活动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还培养了公益情怀。
5.采用弹性课时,让劳动教育有保证。按照教育部有关课程规定,1-2年级每周0.5课时,3-6年级每周1课时。我校一般采用大课时制,将每周劳技课时将三或四个周的合为一个大课时。灵活的课时安排,为劳技课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三、显著成效
为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我校建立了采用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学业考查中,着重从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方面,用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方式,记入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和科学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
“生活即教育”。在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只有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动手、入心,才能发挥劳动育人的最大价值功能。这也是我校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