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学具操作,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1期   作者: 陈婷婷
[导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陈婷婷
        磐安县仁川镇中心小学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关键词]学具操作;学生;低年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往往需要在感性材料支持下其思维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合理利用数学学具可操作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在课堂中总是出现只要有学具操作的课,整堂课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全部在“动手操作”,学生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但是课后,就会发现学生学得并不够扎实,并没有在操作中达到“思考”的目的。那么,怎么样恰当使用学具,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促进思考,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学具带给孩子们很大的兴趣,容易导致一整节课都在拿、放、玩学具中浪费时间,这样不能达到应该达到的学习目的。
        一、认识学具的时间要充分。
        (一)课前观察学具特点
        根据低段学生对于操作学具都有一定的兴趣,也防止出现一整堂课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具上,在开学时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摸一摸、玩一玩,让他们认真观察学具有什么用,然后介绍各种学具,让学生明白哪些课需要用到学具。
        北师大版低年级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常用的学具有:
        一年级:
        1.数字卡片用于:(1)会认、读、写卡片上的数字。
                    (2)比较数的大小。
                    (3)数位的认识。
        2.计数棒用于:  (1)数的认识。
                    (2)比较数的大小。
                    (3)数的组成。
                    (4)帮助计算加减法。
        3.实物图片用于:比较数的大小。
        4.计数器用于:  (1)数的认识。
                    (2)用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5.图形用于:几何形体、平面图形。
        6.钟面和七巧板用于: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七巧板,能用七巧板拼成有趣的图形。
        二年级:
1.乘法、除法练习盘用于:表内乘法的口算练习。
2.方向与位置用于:辨认东南西北。
3.转盘用于:感受随机现象。
4.软米尺用于:认识长度单位、测量长度单位。
5.长、短连接条用于:认识角、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年级:
1.年历用于:认识平年与闰年。
2.彩色塑料球用于:可能性的练习。
3.1平方分米单位纸片用于:认识面积单位。
4.纸片用于:认识分数。
        在开学数学学具发下去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研究学具的物品,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也能对本学期有些什么内容有一定的初步感受。课前,老师要明确地让学生准备好,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学具。
(二)学具准备要有序。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刚接触学具时,不能合理安排和收拾学具,一说动手操作就会乱抓一气,不知道该拿学具怎么用,操作完之后又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致使操作达不到效果,为了使教学中学具的操作能更有序。课前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右上角,这节课需要用到哪种学具就单独拿出哪种,其他用不到的就装在袋子里不要拿出来,避免乱抓,使用完之后立即放回。
        二、学具的使用一定要规范合理。
(一)学具操作要重视教师示范
        由于低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比较差,如果一味地学生自己操作,往往是胡乱操作,没有目的,所以老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老师要先自己一边演示一边详细地讲解,然后恰当地指导,以及直观感受让他们学会操作。在操作当中需注意:(1)老师的教具足够大,颜色要特别鲜艳一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使学生看得清晰。比如小棒,老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红色的,大一点,有磁性的小棒,在黑板上演示的时候学生就看得非常清楚。(2)老师在讲台上示范操作的时候要清楚,一定要慢,要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必要时可以多示范几遍。


        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中学习“认识时间”的时候,学生拿出钟表后,根本不知道操作,而学具本身的操作比较麻烦。为了操作的方便,我指导他们把钟表外面的壳开出来,直接拨动时针跟分针就可以快速地拨出自己的时刻。这样,学生的钟表就跟老师的钟表一样了。我先用大的钟面拨一拨,然后叫学生到讲台再试着拨一拨,也可以让一位学生说,其他同学一起拨,然后再让他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下去巡视时适当的参与小组中和他们讨论交流看法。
(二)学具操作要明确操作要求和目的
为了使学生的学具操作更好地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教师在学具操作前一定要向学生说明操作要求和目的,然后要详细讲解,每一步该怎么操作,必要时多重复讲解几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学具操作的步骤模型。
(三)学会灵活使用学具
在教学当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给每位学生使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时候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学具是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把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当我在操作时只想到一种描的办法,当时学生却发现了学具上的小秘密,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是可以掰下来的,掰下来其实就是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这就是灵活使用学具了。
(四)要抓住恰当的操作时机
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要抓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才能真正有需要,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避免流于形式。
        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购物》中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认识的钱只有一些常用的: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等,对于几分、百元的不够熟悉,针对这个特点,数学书和学具袋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人民币,把这些人民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学生认识了不同种类的人民币,然后让学生同桌或者是小组里面拿人民币去互相兑换人民币。或者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并标明价格,让学生去购买,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这样认识钱购买物品的场景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让学生认识了钱,又会兑换钱,又会算钱和找钱。以后在生活当中再碰到什么,学生就会想到这些也可以是数学当中的“学具”。
        三、学具操作前先思考,并与语言相结合
        (一)学具操作一定要与语言相结合
        我们在操作学具时,一定要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因为离开了语言的操作,就像是小孩子玩玩具一样,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在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也可以把操作过程当成一种检验的手段。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认识余数)中,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避免学生小棒拿得很乱,我在课前直接学生准备13根小棒。在让学生操作之前,我先让学生猜,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几个同学猜了之后,再用小棒进行验证猜的是否正确。这样学生操作的目的性非常强而清楚,而不会出现乱搭,“盲目”的情况。
(二)学具操作是为了抓住本质,弄清概念
        数学概念是对各种数学事实本质的抽象反映,是数学思维推理的依据,是进行数学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认识一个新的事物,理解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都要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帮助。如果用简单、孤立、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认识“认识平均分”时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1个,另一个7个;一个2个,另一个6个;一个3个,另一个5个;两个人每人4个,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观察,马上就会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个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中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接着,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一个一个地去分且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教师指明,“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最后,可以让学再自己熟悉的东西再进行平均分,这样使“平均分”的概念得到巩固。
        像这样指导学生运用学具,既能帮助学生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又能帮助学生把感性经验概括起来,上升到理性知识,使之抓住概念的本质、正确地形成概念。
(三)学具操作是为了理解算理,丰富表象,促进思考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理解好算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探索、理解、应用知识。所以,操作是一种手段,语言表达和思考才是核心。因为,在使用学具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一边思考,也可以在观察之后思考。
        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中“不进位加法”的教学时,学生能直接列出算式且算出它的答案,即25+4=29,用小棒去摆的时候也能很快摆出来,问“你是怎么去想的?”,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用小棒摆出来。再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先把5跟和4跟先加起来,等于9跟,然后再与20跟相加得29。只要老师略加以引导,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法则:只要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不变。
        通过学具,使算理跟法则更加得形象、具体,然后再把算理、法则抽象出来,进行概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是还不完善的,而充分应用学具的操作,对于丰富学生的表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关系时,由于这些时间单位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有可“下手”学习?借助年历这个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平年、闰年的不同。
        动手是一项实践活动,而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不会深刻。只有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过后,在操作中分析其内在的各种特性,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
        总之,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既要利用学具,还要有度,也就是要科学使用学具,更好地为教学准备,最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促进思考,让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共舞,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