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示范适度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1期   作者:陈慧云
[导读] 美术是视觉艺术,学生接受事物主要依据形象和直觉
        陈慧云
        浙江省玉环市清港镇中心小学 浙江 玉环 317606

        摘  要  美术是视觉艺术,学生接受事物主要依据形象和直觉。因此,没有示范,我们试图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表现方法,结果由于他找不到自我表现的方法,不利于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局部示范法、过程性的示范、问题性示范帮助学生提高创作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美术教学   示范   适度性
        
        一、示范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教师美术学科专业发展网络培训项目论坛中,有一部分老师就美术课堂上该不该示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老师说,示范有一定的局限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说,示范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还听到这样一些观点:自多媒体教学盛行以后,不少美术教师就很少在课堂上范画了,有的干脆就用图片来代替范画了,有的说可以用视频代替老师示范更方便。在我看来:没有示范,我们想让学生自己创造表现方法,结果由于他们想不出自我表现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古往今来,明明有无数艺术家的成熟技巧技法直接供我们取用,作为老师我们一定或多或少掌握了这些技法,直接示范给学生,让他们直接在巨人肩上起点岂不更好!所以美术教学中尤其针对小学生必须要有示范教学,继而示范的适度性的研究就迫在眉睫了。美术是视觉艺术,学生接受事物主要依据形象和直觉,因此形象性原则对美术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目,如何用笔或其他材料将对象表达好很关键。简单的用语言来说教对学生来说太抽象。相反,教师运用自己的亲身示范,并结合精简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对象,并把绘画时所用的方法、步骤、技巧,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才能更明了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只有在心领神会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绘画对象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其次,教师的亲身示范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力。审美心理结构包含了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等心理形式和审美意识潜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等心理内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依靠于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教育实践和审美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产生审美需要,形成特定的审美情感,推动创造美的意志行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标。在美术课堂中很多老师都把名画欣赏和同龄学生的画的欣赏作为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看到的是艺术家和别的同学的创作结果,不知道他们具体是怎么画的,教师的亲身示范能引导学生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其创作过程,更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学生看到教师在一张白纸上利用线条、色块组织了一张漂亮的画,多么神奇和有趣的过程!回忆自己美术专业学习那段时光,有很多老师给我示范的片段令我记忆深刻:老师用我的铅笔在我的素描纸上有条不紊地塑造很有立体感的苹果、布纹的质感以及国画老师笔墨层次的丰富感……佩服之余增加了我对绘画的兴趣。
        二、适度示范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教学示范依实际教学需要而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

那么,哪些情况下运用示范有助于学生的绘画实践?
        (一)局部示范法
        所谓局部示范法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象的一个局部,教师将它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学生常会碰到造型表现困难,比如四肢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等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技巧知识。教师的示范,可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但教师示范不应过多,点到为止,让学生自由发挥。《大气球飞呀飞》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设计有创意的热气球。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有限,造型一只热气球也并不容易。老师根据纸张大小利用流畅的线条画了热气球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同时让学生感知了合理的构图、线条的流畅美。低年级的绘画创作课的主要任务不是技能性的教授,而是命题和启发。但基本的知识技能也是必要的,不然会令很多小朋友无从下手,没有了描绘物象、合理构图及流畅线条的参照物。接着,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张典型的有创意的热气球图片,有动物型热气球、植物型热气球、卡通型热气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想象力。所以,适当的示范是必要的,示范的价值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只要把握度和方法,示范就是一个阶梯,一个带领学生们走向创作巅峰的阶梯。
        (二)过程性的示范
        我们现在使用的美术课本中,“步骤图”限于篇幅安排,印得很少,加上画面太小某些地方印刷的又不够清晰,给学生作画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画面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往往是教师讲了一大堆,学生面对作业不会画,或者作画方法不对。这时教师的示范就能弥补教材的不足。比如浙教版第7册美术第14课《盘盘转转》,展示“纸绳的制作和粘贴”三个步骤图中光看“步骤一”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搓”这个动作,还得老师亲身示范。有一位老师在上《奔跑的动物》时,从站立的鹿提问四肢怎么画让它跑起来,然后示范鹿奔跑时四肢的变化,再继续完成群鹿奔跑图,中间穿插前后鹿的遮挡关系, “半只鹿”表现画外还有很多看不到的鹿。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整个的演示作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至少可以印证绘画的形象性、直观性、审美性必须是要经过耳濡目染的这个道理的。最后,老师出示了一些动物图片,学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让它“跑起来”。
        (三)问题性示范
        在讲评分析学生作业时,只是一味地讲述如何如何,一味地指出不应这样那样,往往让学生还是无所适从。学生在“好”、“差”之间始终趋于含糊的状态。如果教师作正确与错误的示范,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差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成为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之所以然”的理性认识的催化剂。
        好的示范就是个好向导,它能帮助学生及时地进入角色。其次,示范要点到即可,不要毫无保留地把它都展示出来,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就会激发着学生去思索,并使其体味到思考的乐趣、自创的喜悦,自然每个学生的创意就不一样了。再有,准备范画时要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图片或作品,不能随意拿个作品就来进行展示,以免使学生产生“照搬”的现象。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明白一点:范画是用来参考的,而不是用来照着画的。在鼓励学生思考、创作的同时,还要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还可以小小的激发一下同学间的竞争欲望。这样一来,优秀的创作作品一定会在良好的引导与蓬勃激情的融合中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温肇桐.《中小学美术教学法》.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2]《艺术概论》编写组.《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